在戰(zhàn)場上“瘋”不容易,在戰(zhàn)場上要“瘋”出水平來更不容易。王近山就是一位能在戰(zhàn)場上“瘋”出水平來的將軍。襄陽之戰(zhàn)便是一例。
位于湖北漢水南岸的襄陽城,南跨江沔,北接京洛,地處要沖,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時為楚國之北津戍,東漢為荊州牧治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孫堅在此奪得樊城,在乘勝打襄陽時卻戰(zhàn)死在硯山,連尸體都被劉表擄去。關羽在與曹仁決戰(zhàn)時,一舉奪取襄陽,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卻沒有拿下樊城,自己的老家荊州反而丟失了。
1948年7月,由于敵我主力在豫東和平漢線對戰(zhàn),漢水中段的守敵陷入孤立。劉、鄧首長決心趁機發(fā)起襄樊戰(zhàn)役,建立我戰(zhàn)略前進基地,王近山將軍受命指揮此役。
7月7日,我軍開始攻擊襄陽,到10日,除城南兩處高地未攻克外,城外敵人基本肅清,樊城之敵也逃入襄陽。
襄陽已成孤城,下一步怎么打?戰(zhàn)前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先攻山,后攻城。襄陽城南和西南有鳳凰山、羊祜山、虎頭山等高地,可控制壘城,城東、北、西北三面環(huán)水,外壕兩至三道,深丈余,寬三四丈。歷史上兵家攻占襄陽都是先攻山,后攻城。只要攻下了城南諸山,居高臨下,城也就好打了。
而王近山將軍卻提出了另一種打法——撇山攻城。他主張避開城南諸山,首先攻占城西琵琶山、真武山兩座小山頭,進而攻占鐵佛寺、同濟醫(yī)院等城關要點,開辟城西走廊,建立攻城出發(fā)陣地,而后集中主力從西門突破,出敵不意,攻敵不備,來個“猛虎掏心”。這是一種奇兵色彩極濃、帶有極大冒險性的方案。
撇山攻城方案上報“野司”。劉伯承贊不絕口:“又是這個王近山,真是好樣的。襄陽已在我掌中了!”
7月9日至13日,6縱17旅49團攻占了西關外的琵琶山和真武山,50團和16旅47團攻占了西關外的鐵佛寺、同濟醫(yī)院和紅土包子。與此同時,陜南12旅及桐柏3分區(qū)部隊佯攻城南諸山。15日,王近山下達總攻令,17旅49團1營首先從西門破城,各旅攻城部隊分由西北角以及南門、東門相繼攻入城內(nèi)。16日16時左右,襄陽之戰(zhàn)勝利結束,我軍活捉敵司令康澤、副司令郭勛祺,全殲敵軍2萬余人。
戰(zhàn)后總結,朱德總司令說:“襄陽之戰(zhàn)是杰出的小型模范戰(zhàn)役?!?/p>
劉伯承說:“這一戰(zhàn)役勝利,是由于敵我兩軍對戰(zhàn)于豫東、平漢線,將敵主力吸去,襄樊孤立,蔣介石、白崇禧初判斷我無力攻襄陽,襄陽可以固守,發(fā)援較遲,一到我攻擊,援兵已來不及。在攻城中,王近山指揮的6縱聲東擊西,避強打弱,起了主導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