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玲傳》 多福巷的歡笑(1)

丁玲傳 作者:李向東 王增如


1951年春天,丁玲嫌?xùn)|總布胡同22號太吵,影響寫作,把家搬到多福巷16號。那是解放初文協(xié)買的一個四合院,原來是機關(guān)宿舍,馬烽、康濯等都住過。如今多福巷仍在,但16號院在大躍進年代修建華僑大廈時拆掉了。

這個院子坐北朝南,大門釘了鐵皮,涂了紅漆,很氣派。蔣祖林回憶:“北屋西邊的一間是媽媽的書房,另兩間打通成一大間是客廳。西廂是臥室。東廂的三間中,有兩間打通為一大間是餐廳,房內(nèi)放了一套沙發(fā),也可以作會客用,另一小間空著。南屋的幾間中,夏更起與王姐(女工)各住了一間。北屋西邊的耳房用作廚房和暖氣鍋爐房,東邊的耳房我住。”原房主賣房時,要求給傭人老關(guān)安排個工作,老關(guān)就留在多福巷,買菜做飯打掃衛(wèi)生,冬天燒鍋爐,關(guān)系在文協(xié)。

丁玲盛情好客,家里經(jīng)常高朋滿座,她當(dāng)年的公務(wù)員夏更起告訴我們,常來的有羅烽、白朗夫婦,嚴辰、逯斐夫婦,詩人艾青等,他們私交甚好,丁玲總要留飯。甘露也常帶著兩個孩子來,那時已同蕭三離婚,每次都要呆很久,吃了飯才走。田間、康濯也來得勤,都是談文學(xué)研究所的公事,談完就走。文研所學(xué)員里,丁玲喜歡的徐光耀、李納、陳登科、瑪拉沁夫等來得多些。楊朔、馬烽、劉白羽是半私交,半公事。周揚也常來,他和丁玲的關(guān)系看上去很好。江青也來過兩三次,坐一輛紅色小汽車,帶著警衛(wèi)員,很顯眼,初次來,穿一套灰色列寧裝,衣服很得體,人也很出眾,有風(fēng)度,給她倒茶,她還謝謝。第二次來是秋天,穿了一件大衣。那大概是她和丁玲都在中宣部工作期間,每次呆的時間不長。多福巷的大門上有個小窗戶,一次李達來,老關(guān)打開小窗戶問是誰,說要通報,李達急了:“我是李達!”開開門,他用拐杖使勁剁著地往里走,很生氣。他有胃潰瘍,要按點吃東西。丁玲說,桑干河畔涿鹿縣來了人,“就住在我家里,我包餃子給他吃,為他倒茶、斟酒,陪他看戲,替他買火車票,使他一點不感到拘束或不方便”。

那時丁玲“紅”得很,社會活動多,請柬不斷,有時一天送來兩三份,丁玲常把一些活動推掉。夏更起把燙著金字的請柬收集起來,攢了厚厚一摞。夏更起1951年5月到丁玲家做公務(wù)員,他說:我給丁玲到中國作協(xié)領(lǐng)工資,大約是300多元(300元多一點)人民幣。大約在1952年獲斯大林文藝獎金前后,丁玲在一次文協(xié)機關(guān)大會上宣布不領(lǐng)工資,靠稿費生活,連我的工資也是她自己出,后來我回到機關(guān),他們還問我,你的工資是多少啊,連我的工資標(biāo)準都不知道。本來機關(guān)給她派有廚師,她也辭退了,自己花錢另請保姆。丁玲在1976年2月寫給蔣祖林一封信中說:“我因從來(從1954年以來)就沒有領(lǐng)取過任何工資……”

雖然不領(lǐng)工資,但丁玲稿費很多,樂于助人,出手大方。陳企霞需要錢,她派人送去200元,舒群生病、買書,丁玲前后送他300元,嚴文井去音樂堂開大會未穿大衣,丁玲就給了他一件皮大衣。文學(xué)研究所學(xué)員沈季平的母親生病,丁玲拿了20元叫他寄給母親,沈季平1951年6月6日致丁玲信說:母親“曉得同志們是那么親切,她也就知道孩子們在外面,在革命的大家庭是多么幸福了”。丁玲散發(fā)著魅力,大家都喜歡和她接近,聽她聊天。1953年夏天她在北戴河療養(yǎng),雷加寫信說,他很忌妒逯斐,因為“她可以在北戴河看見你們。她的神色是頗驕傲的……我愿意在北京之外,多看見你們,因為在北京之外的任何地方,沒有事務(wù)再去束縛你們,我可以得到比在北京更多的友情”。丁玲安排方令孺帶著女兒去北戴河療養(yǎng),方令孺寫信說,“和你在一起談話不但得到最大的愉快,更得到很多教益”,并對丁玲安排她們母女住一個寬敞的大房間不安,看到逯斐母女楊犁夫婦都是住一間小屋,“心里老像是做了賊一樣的難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