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坐在出租車上,經(jīng)過國貿(mào)的時候,我忽然淚如泉涌。
北京。
后來無數(shù)次,我擠在地鐵里,看著周遭的人們僵硬的面孔和疲憊的神情,想起我在那些二三線城市看到的人們,生活在那些沒有地鐵沒有星巴克甚至沒有麥當勞的地方的人們,我生平第一次覺得我過去用“麻木”這個詞形容他們是多么的不恰當。
北京,燈火輝煌的北京,文藝青年們心中的殿堂,每年都有多少人為了他們所說的“機會”來到這里,有多少人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又有多少人的夢想就此埋葬。
我記得小時候,中國地圖還認不全的時候,我就渴望去北京。
我動用了一個兒童所有的想象力去構(gòu)造我心目的北京,當然,無非也就是盡人皆知的那些名勝古跡和特產(chǎn),故宮、長城、天安門以及烤鴨、果脯這些……
但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北京,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詞,只能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
后來高考完,我說什么也要把志愿填在北京,可一估分數(shù),凡是我能說得上來的學校我都考不上。
收到一大摞錄取通知書,我只拆從北京寄來的,好不容易看到一個有新聞專業(yè)的學校,一問北京的朋友,人家說:“啊?那是什么地方???在六環(huán)了吧?我們都不管那兒叫北京啦。”
再后來,我來了長沙,去了武漢,杭州,云南,西藏,新疆,青海,甘肅……但我還是沒有去北京,我只是路過過,做一些采訪,參加一下活動,我還是不知道在北京生活,到底是什么感覺。
離開長沙之前,很多很多人都問我:“你為什么要去北京?”
我說不清楚,只是向往吧我想,覺得那里有一切我想要接觸的事物,那里能夠滿足我所有的精神需求。
那里有798,有老胡同,有大大小小的演出,我能聽民謠,也能聽搖滾,我能去看話劇,也能看攝影展……
我不厭其煩地說服自己,那么多人蜂擁而至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所說的機會,不一定是指就業(yè)的機會,找到一份高薪工作的機會,而是在更大的城市里,有認識更多新鮮的事物,更多有意思的人。
于是我就這樣做了,你看,實際上去北京多么簡單啊,拖著箱子我就來了。
可是才第一個周末,我就抓狂了。
沒有閨密一起窩在沙發(fā)上一邊吃零食一邊吐槽那些山寨的娛樂節(jié)目,沒有哥們兒隨喊隨到一起喝酒吃燒烤。雖然我時常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實是很悲傷的一件事,但在北京初秋的夜里,我第一次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寂寞。
寂寞,跟孤獨是不同的。
我跟北京的朋友們一起吃飯,喝東西,他們聊的話題全是微博上的熱點。
回去的時候,有人問我:“你是不是不開心?”
我說:“不是,人一多我就不愛說話,我是這個樣子的?!?/p>
可我知道很多時候我并不是這個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