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于臺大授課時,曾問國企系學生,支持昂山素季的請舉手,當然全班舉手。支持緬甸開放的人,還是全班舉手。接著我告訴他們,緬甸的民主化與政經改革代表當地豐沛的勞動力釋出,約3500萬緬甸人將加入廉價勞動市場,緬甸人均GDP僅914.9美元(2013年),換算成時薪等于越南工資的一半,中國大陸工人薪資的四分之一。而按照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統(tǒng)計,全世界尚有約13億勞動人口尚未整合于全球化勞動市場。說完了,我再問學生:“你們還支持昂山素季嗎?”全班約三百多個學生哄堂大笑,然后可愛地說:“還是要支持?!?/p>
如今出現于亞洲社會所謂“年輕人疏離”的現象,對美國社會學家一點也不稀奇。上世紀80年代美國歐洲等發(fā)達國家早已陸續(xù)出現此現象,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報告,1983年即相當憂慮“年輕人大量失業(yè)”、“可能會造成其與社會有經驗者日漸疏離”、“世界逐漸分裂成他們和我們”,而所謂“他們”指的便是美國工廠外移后,工作保障及經驗皆不足的年輕世代。OECD的結語:“這樣一個社會,當中一定會有某種危險存在?!?/p>
OECD的憂慮,最終并未全然釀成危機。很大的原因來自于網絡科技的創(chuàng)新。它不只解決了80年代美國青年的彷徨,也使比爾·蓋茨、喬布斯一一馳騁商場。但是底特律工人、底層服務業(yè)及制造業(yè)工人可沒那么幸運,他們的窘境,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始終沒有解決。根據統(tǒng)計1970年至1980年,美國長途電話通話次數增加三倍,接線生卻銳減40%,到了2000年幾乎銳減80%。發(fā)達國家的工人人數不斷縮減,而且隨著全球新興勞動市場崛起,速度愈演愈劇烈。
焦距轉回亞洲,當全球化把主要的目光一度轉向亞洲時,我們也同時復制了美國戰(zhàn)后“黃金年代”對美好假相的錯誤認知,我們誤以為“一切就會如此美妙下去”,年年“自動加薪”理所當然。我們是時代的男主角女主角……只要我們夠努力。
全球化的結果,固然帶來世界經濟不斷的擴張,但同時貧富差距及不同國度的勞工被拋棄也在同一時間以加速度進行。曾經的風光不再,以為美好,空留回憶。日子如流沙,一點一滴逝去。不服氣的人們,制造騷亂,無論號稱的“革命”成功與否,一切都會回復到原始:那臺從來不會停轉的殘酷資本主義碾紙機。
就是這樣了。
呼嘯之后,世界靜寂了。周遭的喧鬧總會散去,但關于“全球化”的故事,不論發(fā)生多少事件,它只會暫時放緩腳步,不會結束。有什么事情發(fā)生過嗎?什么尖銳聲音喊叫過嗎?連發(fā)動革命的人,都已學會了“淡化”。我們改變不了全球化的軌跡,世界各國政府皆俯首稱臣,愈憤怒的,反而愈走不遠。不如面對這場“物競天擇”的規(guī)律,找回自己強壯的肩膀吧。
在春夏之交的暴雨中,過往的美好,今日的蒼茫,都會被洗刷干凈。全球化或許留給許多國家的政治地層巨大的裂痕甚至移動,但尋找答案的方法是把自己從單一一個小點中抽離出來,嘗試從歷史脈絡中理解發(fā)生于我們當代的現象,并正確地提出改革方案。可悲的是多數國家反而出現回頭擁抱“舊政治”的現象,尤其擁抱排他性的“認同政治”、“民族主義”,并以民粹性質的社會運動煽動渲染,同時敵視外來移民,或攻擊其他崛起的經濟體……這種憤怒,在我們的時代只會形成更大的灰白與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