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扮相與嫦娥小有不同,(一)服裝:葬花時上穿大襟軟綢的短襖,下系軟綢的長裙,腰里加上一條用軟紗做的短的圍裙,是臨上裝的時候,把它折疊成的。外系絲帶,兩邊還有玉佩。回房時外加軟綢素帔,用五彩繡成八個團花,綴在帔上。(二)頭面:頭上正面梳三個髻,上下疊成‘品’字形,旁邊戴著翠花或珠花。姜六爺?shù)膶氂?,身上是穿褶子,外加長坎肩,下面還帶穗子,頭上是用孩兒發(fā)加‘垛子頭’。就跟《岳家莊》的岳云頭上的打扮一樣的。
“我們把劇本、服裝、道具、布景、電光都安排妥當,在演過《奔月》約摸兩個來月以后,我新排的《黛玉葬花》又在吉祥貼出了。除了我跟姜六爺分扮黛玉和寶玉之外,姚玉芙扮的紫鵑,諸茹香扮的襲人,他們都是梳大頭、穿裙襖、加坎肩、系腰帶,還按著老戲里的大丫環(huán)扮的。李敬山扮的茗煙。簾內(nèi)的四節(jié)曲子,是請我的昆曲老師喬蕙蘭先生唱的。他的年紀雖然老了,那條嗓子,還是那么甜潤有味。館子方面還在報上登出‘特煩喬蕙蘭唱曲’的廣告,觀眾對這位老藝人也知道他不可能再上臺來現(xiàn)身說法,借這個機會,隔著一層守舊,欣賞到他的清歌妙曲,也是一種意外的收獲。后來姜妙香、姚玉芙、俞振飛都在簾內(nèi)唱過的。
“布景是用在第三第六兩場。第三場黛玉房里是布的一個閨房景。等到她拿著花具要去葬花,跨出房門,就換了彩畫的園林景了。第六場梨香院前聽曲的布景是園林片子前面加擺一座假山石。兩邊還點綴著幾棵桃、柳樹,這地方是打電光的。當時為做這點簡單的布景,也費了不少事,花了好些錢。但是我總覺著不大合適。特別是第三場,從閨房到花園,當場換布景,那時的技術(shù)既不高明,不免要耽誤較多的時間。我在幕外好別扭哪。所以不久先把閨房景取消,后來就連園林景也不用了。還有那時北京的各班社都是在各戲館輪流演出,布景搬動,相當費事,這也是事實上的困難。
“關(guān)于我的《葬花》的劇本,有種種的誤傳。曾經(jīng)有些人說是朱素云和李敬山的舊本子,又有人說是易實甫先生替我新編的。其實仍舊是齊先生打提綱,李釋戡先生編唱詞,羅癭公先生也參加了不少的意見,再經(jīng)過幾位老朋友斟酌修改,集體編成的。李敬山不過參加演出。易先生則在我演出之后,做了幾首葬花詩,倒是真的。至于朱素云跟這出戲那就一點都沒有關(guān)系了。
“這出《葬花》,是我排《紅樓戲》的第一炮。觀眾過去從來沒有看見過在舞臺上的林黛玉和賈寶玉,都想來看一下,因此叫座能力是相當夠理想的。我不是說過,一出戲是否受觀眾歡迎,只要看它在每一期里面演出的次數(shù),就可以知道臺下的反映了嗎?我在民國五年的冬季,應(yīng)許少卿的邀請,第三次到上海來,在天蟾舞臺唱了四十幾天?!侗荚隆费葸^七次,《葬花》演了五次。這兩出戲演出的次數(shù),要占到那一期全部的四分之一。而且每次都賣滿堂。許少卿承認在這兩出戲上給他賺了不少的錢。每天總是露出一副笑臉來陪我說話。有些在旁邊看了眼紅而妒忌他的,還跟他開過這樣的一個玩笑呢。天蟾舞臺的經(jīng)理室掛了一張許少卿的十二寸的大照片,有人在那張照片上面的兩個太陽穴的部位上畫出了兩條線。左邊寫著《嫦娥奔月》,右邊寫著《黛玉葬花》。挖苦他的腦子里,只記得這兩出戲。其實上海的觀眾,也還不是為了古裝扮相和紅樓新戲兩種新鮮玩藝,才哄起來的嗎?我自己每演《葬花》,總感覺戲是編得夠細致的,可惜場子太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