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征淮南,武略與文韜(10)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趙匡胤 作者:劉路


沒過兩天,李景達也趕到了六合。果如趙匡胤所料,李景達和陳覺一看趙匡胤駐兵六合,立時氣就短了,只得下令在距六合二十余里的地方安營扎寨,不敢越雷池半步。

當時,趙匡胤的義兄弟、鐵騎左右都校石守信也在軍中。這些英勇善戰(zhàn)的將士早就坐不住了,執(zhí)意要出陣把李景達趕走。趙匡胤擺擺手說道:“他們設(shè)柵自固,這是怕我。我們還不到兩千人,如果主動攻擊,必然會暴露虛實。不如守株待兔,但他李景達要是敢來挑釁,我們定要把他打跑!”

兩軍對峙,趙匡胤依然每天騎著駿馬,披著亮甲,跑出來“顯擺”一圈。沉不住氣的李、陳二人終于傾營而出,結(jié)果近五千唐軍卻做了周軍的刀下鬼;剩下逃命的被天塹長江阻攔,無數(shù)唐人墜江淹死。至此,兩萬唐軍主力被兩千周軍殺得片甲不留。

李璟的精銳損失殆盡,再也無法與大周抗衡。

仗打贏了,宋軍將士人人歡呼,只有趙匡胤面含慍色。他命所有參戰(zhàn)的將士把自己的皮帽摘下來,只要有被趙匡胤的長劍砍過痕跡的,就通通拖出去砍頭。原來,當天趙匡胤親自督戰(zhàn),對于偷奸?;踔疗髨D逃跑者,都暗中在他們的皮帽上做了記號。

此舉令全軍將士對他既敬且畏。直到此刻,趙匡胤才放下心來,與這群出生入死的弟兄們共慶凱旋。

五月,雨季將至。郭榮留李重進繼續(xù)圍攻壽州,自己率領(lǐng)主力部隊北返,做暫時的戰(zhàn)略收縮。趙匡胤也奉命自六合北返,與已經(jīng)回到壽州的父親趙弘殷匆匆相聚,隨即跟隨郭榮的大軍返京。

回到開封的趙匡胤來不及請功,急忙派人到壽州打探父親的病情,這一等就是兩個月,等來的,卻是一口棺材……

七月二十六日,趙弘殷病逝于返京途中。

趙匡胤聞訊號啕大哭,悔恨交加。如果那一晚在滁州他早早開門,父親的病情也許不會加重。淚眼中,他仿佛看到父親正騎著高頭大馬,率領(lǐng)著凱旋的隊伍,緩緩步入開封大門;然而,擦去眼淚,城門外停著的,只有那冷冰冰的棺材和護靈的隊伍。

趙弘殷的病逝,在趙匡胤的心中蒙上了一層難以抹去的陰霾。但淮南硝煙未散,時間不等人。十月,守喪未滿的趙匡胤被郭榮強行起復(fù),晉升為匡國軍節(jié)度使、殿前都指揮使;兩個月后,原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晉升殿前都點檢,繼續(xù)做他的上司。

不過,這次任命還有點暫時性質(zhì)。按照制度,任命高級官員應(yīng)該在“正衙”宣制——也就是在皇帝上早朝的端明殿正式宣讀任命詔書。而郭榮對趙匡胤的這次任命,僅僅是“宣授”——只有委任的文件,卻沒有在正衙宣讀。這與趙匡胤以殿前都虞候身份練兵、事后再正式任命頗為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郭榮覺得趙匡胤太年輕,資歷不夠,驟然高升會引起不必要的輿論壓力。

盡管如此,剛剛年滿三十歲的趙匡胤,仍舊獲得了許多武將奮斗一輩子都未曾得到的節(jié)度使稱號,并躋身大將之列,地位和名望大大提高。

趙匡胤升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郭榮請命,把已經(jīng)派往渭州擔任軍事判官的趙普招回,擔任自己的節(jié)度判官。

這頗似當年郭榮進京,收攬趙匡胤。

自從趙匡胤離開滁州,趙普就一直替代他照顧趙弘殷。趙普不分晝夜,悉心照料,親自給趙弘殷喂藥。幾個月下來,趙弘殷頗為感激,趙弘殷的夫人杜氏和小女兒、趙匡義、趙匡美等人都將趙普視為一家人。

趙普的加入,令趙匡胤不但得到“諸葛亮”,更將自己的武夫集團成功改造為文武并重的幕府:呂余慶、沈義倫長于吏干,楚昭輔善于理財,李處耘、王仁贍優(yōu)于兵戎籌謀,更有可比作王樸的趙普,真可謂人才濟濟。

從義社結(jié)兄弟,到殿前司練兵,再到滁州收趙普,趙匡胤的班子搭得有聲有色。他要靠著這個班子,讓自己的節(jié)度使盡快“轉(zhuǎn)正”。這個機會并不遙遠,因為郭榮決定第二次親征淮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