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很敏感,不是太好講。我們生活中對日貨是又恨又愛,有的人恨它是因為歷史原因,愛它是因為它確實好使。抵制日貨并非近些年才發(fā)生,歷史上就有。一百年前中國人就開始抵制日貨,抵制來抵制去,一百多年了不是太見成效。
抵制日貨
第一次大規(guī)模抵制日貨,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其實在晚清,1907年的時候,就開始抵制日貨了。
1919年5月7日,五四運動的發(fā)起者就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對日貨“不買,不賣,不用”。但不是每個人都樂意干,誰不干呢?商家不干。商家照賣不誤。你照賣不誤,就讓宣稱抵制日貨的人難看了:你這不是攪局嗎?我一定不能讓你賣。最激烈的時候,天津出現(xiàn)過跪哭團。這些人披麻帶孝,就跟家里死了人似的,跑到商店門口跪著哭嚎。
這樣抵制日貨有沒有成效呢?太有成效了。1918年的數(shù)據(jù)是,當(dāng)時日貨占所有進口貨的百分之四十四,兩年后降到百分之二十四,近乎腰斬了。這是百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抵制日貨運動。
第二次大規(guī)模抵制日貨是在抗戰(zhàn)期間。主要是在上海、北京、重慶這樣的大城市抵制日貨,很多明星帶頭上街呼口號,不讓老百姓使日貨,鼓勵老百姓買國貨,用國貨。但成效不大,因為老百姓要生存。商品有一個不可破的法則:同樣質(zhì)量,價格低的先賣;同樣價格,質(zhì)量好的先賣。兩把菜刀一個價錢,哪個好使我買哪個,我可不管它是什么貨,是吧?
抗戰(zhàn)期間,抵制日貨此起彼伏,但都沒有從根上把日貨清除出去。真正把日貨從中國市場清除出去,其實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全是國貨,自個兒使自個兒的東西。所以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這三十年,基本上看不到日貨。
改革開放以后,日貨大舉進攻中國市場。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是錄音機。最初像一塊磚頭似的。那時候我們土,沒見過,朋友買了一個,我記得清清楚楚,價錢是一百二十塊。相當(dāng)于好幾個月的工資。第一次錄的時候,把帶子卡上去,什么都弄好了,同時按下兩個鍵才能錄音。按下去以后,一屋子人圍著,沒人敢吱聲。突然有人說“說話呀,說話呀”,所以我們錄下的第一句話就是“說話呀,說話呀”。到時候放出來高興得不行。先是單喇叭,后來倆喇叭,再后來四喇叭——倆大喇叭低音,倆小喇叭高音,我沒拎過這個“不良青年”。我那時候覺得這事丟人。時髦青年拎著它上街招搖,放出巨大的聲響,馬路上到處都能看到這景兒。后來,錄音機就越做越大。那時候,三洋、夏普、日立、索尼等日本品牌全部進入中國。
第二波進來的是電視。那時候自己沒有電視機,全是人家的。那些電視機現(xiàn)在看也土得不行,都是電子管的。當(dāng)時,人們出國回來都有一個購買指標。排著長隊,拿著券去買,還花好多錢。再有就是冰箱。自己不能生產(chǎn)冰箱的時候,都是使人家的。
仔細一想,不過是三十年前的事。三十年前的中國人以使用日貨為榮。為什么跟日貨結(jié)下這種緣分?這跟當(dāng)時的背景有很大關(guān)系。那時候中國政府的宣傳口號叫“一衣帶水”,日本人來了,人家支持我們的改革開放,給我們提供這么多好東西,就很感激。后來,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什么?是汽車。為什么買日本車?便宜,好開,不出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