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理解老一代(5)

千古文章未盡才 作者:劉志琴


有的朋友對我的《思想者不老》頗有微詞

《思想者不老》是悼念已逝的劉大年、徐旭生、楊向奎、孫思白等老一代學者的散文,有微詞的多指劉大年曾經(jīng)錯誤地批判了一些學者。值得指出的是,劉大年生前編輯著作目錄中特地收入他在1957年和1966年批判榮孟源和吳晗的兩篇文章,他說:“這兩篇文章的觀點是錯誤的,但它們確實是我寫的,是我個人歷史的一部分?!辈槐苤M曾有的錯誤,坦誠地面對過去,是很難得的。

,認為劉大年學術(shù)思想是“左”的,也整過人,有什么值得稱贊的。其實我主要是想寫出老一代學者的治學精神,雖到垂暮之年仍然筆耕不輟,這種精神在當前尤為可貴。要知道在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的時代,你整我,我整他,他又整你,整得人們團團轉(zhuǎn),又有哪個人前不整人,哪個人后不被人整? “文化大革命”期間流傳一首順口溜說:“表不完的態(tài),站不完的隊,寫不完的檢查,流不完的淚。”真實地再現(xiàn)了一代知識分子的痛苦和無奈。然而,不管鋪天蓋地的運動是多么雨驟風狂,不管時代和境遇給知識分子留下多少創(chuàng)傷,他們都在學業(yè)上孜孜以求,在一個求知世界里忘情地跋涉,這就值得為后世留下他們的剪影。至于學術(shù)觀點的分歧和差異,這不該是評價的標準。即使有人整過人,只要不是品質(zhì)問題,都應(yīng)該給予寬容和諒解。其實,若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那個時代,會發(fā)現(xiàn)人人都標榜自己是“左派”,不論是大左、小左,在主觀上大多數(shù)也是真誠的。這是傳統(tǒng)觀念和黨長期熏陶的結(jié)果,凡人常態(tài)又哪能超然物外。

在那種大張旗鼓的整人運動中,過后也有人留下內(nèi)心的不安,但這也是在環(huán)境變化后的心情。改革開放后第一任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關(guān)山復(fù),“文化大革命”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哲學社會科學部的第一把手。在干校中他對我們說過,土改時他是東北一方土改的負責人,殺了許多地主,現(xiàn)在想想,有的也不該殺,那時的情況就這樣,抓到地主,召開群眾大會,在會上一呼,該不該殺? 大家喊殺,立即鎮(zhèn)壓,不用經(jīng)過法律程序,就像李自成起義一樣。從他的言談神色中我感受到他的隱隱內(nèi)疚,類似這種心情的也不在少數(shù)。

李慎之先生也說過一件事,他對郭沫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現(xiàn)不滿,認為有些事不可原諒??伤犝f,“文化大革命”中郭老的兒子被抓,郭夫人要求郭老向周總理說情,郭老沒有聽從,天天抄錄他兒子的日記,直到他兒子被迫害至死,也沒有說一句求情的話。李先生為此深有感觸地說,郭老要用多大的毅力抄錄兒子的日記來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作為一個父親,這是刻骨銘心的傷痛,由此他理解并原諒了郭沫若。對于郭老這種行為,你盡可以指責他愚昧、盲從、虛偽,可知道在他心目中有一個比他兒子更重要的黨國利益壓在他的身上,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膽小怕事所能解釋的,所以李先生原諒了郭老。

走進那個時代,設(shè)身處地為其人其事想一想,還能選擇什么路,也許可以心平氣和地理解他們。其實劉大年的內(nèi)心也不平靜,我聽他女兒說,晚年的他經(jīng)常陷在矛盾和煩惱中,我想這可能是他追求的信仰與現(xiàn)實的沖突帶來的痛苦。只不過中國沒有懺悔的傳統(tǒng),制度也不允許他這樣一名老干部擅自表態(tài)。一個人為了所謂顧全大局,寧可犧牲自己的兒子,像這樣的老革命、大才子都如此,一般人又能怎樣! 只有理解他們竭盡真誠的心,才能感受這刻骨的痛苦和無奈。

我們有幸生在夢魘已逝的年代,但我們能理解這一代人曠古未有的悲哀嗎?

善待這無告而忠誠的一代人,這是我由衷的想法。

劉志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