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創(chuàng)舉在學術界得到熱烈反響,呂思勉率先推出白話史學《中國簡史》,顧頡剛評論這是“為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一時間,張亮采的《中國風俗史》、陳衡哲的《西洋史》、張蔭麟的《中國史綱》等等,都以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文風,得到讀者的好評。在通俗史學中,佳作甚多,規(guī)模最大的是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寫得最為生動有趣的當數陳穉常的《中國上古史演義》。然而這一通俗史學尚未充分展開,就因民族革命戰(zhàn)爭無暇顧及而自然擱淺。
真正使史學走向通俗化的事件發(fā)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這是由吳晗領銜的動員各路專家撰寫小叢書的大動作。新中國成立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歷史著述,恢復了勞動人民的歷史地位,成就了新中國史學的輝煌業(yè)績。然而由于階級斗爭的擴大化,一部豐富多彩的歷史變成階級斗爭史,強烈的政治性和觀念性沖淡了史學的平民色彩。寫作的程式化和千篇一律的說教,使歷史讀物成為枯燥無味的政治教科書,遠遠不能滿足民眾的需要。為改變這一局面,吳晗以史學界權威和北京市副市長的身份,發(fā)出呼吁:“為了我們的干部、工人、農民、士兵,也為了我們的孩子,我有權力提出這個要求,要求各方面的學者、專家也來寫一點通俗文章、通俗讀物,把知識普及給人民?!辈娬{這“是一件極為重要、刻不容緩的事情”。
吳晗不僅著文提倡,向史學界游說,還親自主編《中國歷史小叢書》。在他的大力推動下,這套叢書從1958年開始累計出版近300種,印數多達1000多萬冊。與此相應問世的,還有陳翰笙主編的《外國歷史小叢書》。這兩套大型通俗歷史讀物都設有專門的助編機構,聘請著名的歷史學家執(zhí)筆,開創(chuàng)了大專家寫小著作的新風氣。每本書二三萬字不等,題材多樣,短小精致,通俗簡練,每冊至少發(fā)行10多萬冊。當人們津津樂道今日流行口袋書時,殊不知,這可追溯到五十年前這兩套小叢書。它們所具有的多樣性、通俗性和權威性,是當今很多時尚讀物無法比擬的。
吳晗本人就是撰寫通俗史學的高手,他的《廷杖》、《論貪污》、《談三字經》、《海瑞罵皇帝》、《古人的坐、跪、拜》、《歷史上對君權的限制》等等,以及結集出版的《燈下集》、《春天集》、《投槍集》等歷史隨筆,都以明晰流暢的筆法,睿智深刻的思想,準確無誤的歷史知識,引人入勝,非常暢銷。明史專家王天有教授評價說,吳晗的歷史隨筆是他最閃光的亮點,每篇文章舉重若輕,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