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xiàn)有的材料看,盧作孚從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走向社會,幾乎是異軍突起。在他的身上有傳統(tǒng)的孝悌之倫。母親去世,他致電南京行政院政務處處長何廉,決定放棄歐洲之行。父親病危,盧作孚急由成都趕回,父親故世后,他寫下了《先考事略》祭悼父親。不用說,盧作孚對大哥大嫂也是極為愛戴的,哥嫂無子,他把自己的孩子過繼給哥嫂。對弟弟的生活事業(yè)更是照顧有加,四弟盧魁群(字子英)在成都念書時,盧作孚除了負擔他的學費和在生活上照顧他之外,周末還讓他常到少城公園的通俗教育館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的三弟盧魁甲在晚年回憶他時感嘆:“他童年在家總是天天抽空替父母砍柴、抬水、抹屋、掃地、買取物品,減輕大人負擔”,“他本人極節(jié)約,日夜刻苦求學,很體貼父母和大哥的勞苦身心”。
這樣一個農家子弟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不僅貢獻服務于社會,也提升了一個家族。他對家人最重要的示范是做社會有用之人,靠“知識和勞動的本領”自立于世。他對家人最重要的傳授是投身到社會建設中來??箲?zhàn)時期,盧子英本來有機會像他的黃埔同學一樣做一個中將,但盧作孚的意見是:“中國現(xiàn)有一兩百個中將,但只有一個北碚管理局?!笔廊私灾?,盧作孚是北碚的開拓者,而盧作孚為北碚所設計的藍圖,大都是通過盧子英之手來實現(xiàn)的。因此,盧子英當之無愧是北碚的奠基人。這一建設功德確實惠及無量。
在盧家的家風中,除了學習服務社會的本領等精神財富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發(fā)愿。這種發(fā)愿使得盧作孚能夠在不到六十年的人生中成就那么多的事業(yè),能夠讓盧子英把一個落后、野蠻的北碚建設成為花園般的文化重鎮(zhèn),能夠讓盧曉蓉在當代推介祖父不遺余力……
據(jù)說,盧氏家族算得上是中國民族實業(yè)家族傳承的一個完整樣本。盧作孚當初對民生沒有所有權,也并不鼓勵子女接班,他的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幾乎都學了理工,而不是管理;他的孫子孫女也成長各異。但是,盧作孚的子孫多是發(fā)展全面的人才。
以盧鏗為例,從事房地產業(yè)十七年,有百余萬字的著述,被譽為地產界的“思想者”。他1999年首倡的“新住宅運動”在全國產生了超越房地產范疇的廣泛影響,被譽為“以住宅產業(yè)為載體的一次意義深遠的文化創(chuàng)新運動”。盧鏗的思想,其源頭仍是盧作孚。
盧鏗文化經營地產的理念得到海爾集團張瑞敏的認同,2007年,張瑞敏邀請盧鏗加盟運作海爾地產。據(jù)說,在與張瑞敏首次見面時,令盧鏗驚奇的是,張瑞敏能悉數(shù)其祖父盧作孚的往事,張不但能講出許多連盧鏗本人也未知曉的祖父事跡,還能信口說出盧作孚的許多語錄。
這樣盡善盡美地服務社會的愿心在盧作孚的長子盧國維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或者說表現(xiàn)得可歌可泣。作為盧作孚的長子,盧國維的人生所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他十一二歲時,盧作孚的一位好友就半開玩笑半語重心長地告誡他:“盧作孚的長子不好當??!”盧國維的校友、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錢谷融先生告訴盧曉蓉說:“你祖父當年很有名,我們聽說他的大公子也在中大念書,都爭著去看,可你父親卻特別謙虛樸實,令我很有些意外?!?/p>
因此,盧國維從青少年時期就走上了一條報效國家的道路,他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受盡磨難??箲?zhàn)結束,盧國維考進父親的民生公司做技術員。在公司里,他以更加勤勉、更加謙虛、更加自律的心態(tài)贏得了尊重。在父親自殺后,他毅然從香港回到國內,并放棄了在機關或研究院工作的機會,帶著全家來到位于重慶郊區(qū)的民生機器廠落戶,一待就是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