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學習起來總是比小孩子有熱情,這大概是因為成年后的學習主要是出于主動而非強迫。這一點,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深有體會??忌涎芯可膶W生通常都有自己的研究課題,所以即便是在下課以后仍然會不斷學習。在那段時間里,我也總是處在一種迫切渴望充實自己的學習熱情之中,并感受到了真正活著的感覺。
網(wǎng)絡上一度流行這樣一張圖片:
在一個書架上,同時擺放了《十幾歲,為夢想而學習》《20歲,為學習而瘋狂》《30歲,再次為學習瘋狂》《40歲,重新開始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幾本暢銷書??吹竭@張圖片,不少人都感嘆——從小到老都得學習,做人真是辛苦?。∮腥松踔涟l(fā)問:“難道人生除了學習就沒有別的事嗎?”
不過,我倒不覺得這張圖片有什么不好,反而非常喜歡“終生學習”這個觀念。一個人如果能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有所掌握并保持不斷探索,該是多么幸福!所謂學習,不應該只是為了應付高考和就業(yè)。我們可以為了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去學習,也可以為了改變心態(tài)去學習,還可以為了獲取實用信息而學習,光是要把自己想學的東西學完,這輩子都不夠用。
在19世紀后期,有一位畫家是盧浮宮博物館的忠實粉絲。他每天都去看展,簡直把展廳當成了自己的家。除了他以外,當時還有許多畫家都喜歡去盧浮宮,并在那里臨摹畫作。但這一位畫家,卻有點不一樣。他不滿足于臨摹,而是將和自己一樣來到盧浮宮的畫家以及盧浮宮的景象全都留在了畫布之上。
他最喜歡的作品是《蒙娜麗莎》。每天他來到盧浮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與這位帶著神秘微笑的女子打招呼。
1911年8月的一個星期二,他和往常一樣早早來到盧浮宮,向蒙娜麗莎問好。然而,這位總是朝他露出神秘微笑的女子,今天卻意外地消失了。原本放置作品的位置,只剩下空蕩蕩的墻面。
他趕緊向保安詢問情況。然而保安也一臉茫然,只說作品可能是被拿去拍照了,畢竟那段時間正是盧浮宮博物館整理收藏品資料的階段。到了下午,《蒙娜麗莎》仍舊不知所蹤。于是,從不提前關門的盧浮宮博物館不得不在下午3點就閉門召開緊急會議了。
就這樣,這位名叫路易·貝魯(Louis Beroud,1852—1930)的畫家,成了歷史上最大美術品盜竊案的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者。不僅如此,他還憑借他的觀察力和優(yōu)秀畫功,讓我們得以看到盧浮宮過去的模樣。
《魯本斯畫作前的學習者》是我最喜歡的一幅作品,它描繪了一位在盧浮宮博物館臨摹畫作的女子。
作品中的女人在魯本斯的作品前認真臨摹。她安靜地坐著,看上去那么心無雜念,讓人感受到一股專注的能量。在她背后有幾位觀眾走過,并對她的畫作進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