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孤獨的價值(4)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周國平


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這種面對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宗教體驗。

在世界三大宗教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孤獨的經(jīng)驗都起了關(guān)鍵作用。

釋迦牟尼的成佛,不但是在出家以后,而且是在離開林中的那些苦行者以后,他是獨自在雅那河畔的菩提樹下連日冥思,而后豁然徹悟的。耶穌也是在曠野度過了四十天,然后才向人宣示救世的消息。穆罕默德在每年的齋月期間,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里隱居。

我相信這些宗教領(lǐng)袖決非故弄玄虛。斯托爾所舉的例子表明,在自愿的或被迫的長久獨居中,一些普通人同樣會產(chǎn)生一種與宇宙融合的“忘形的一體感”,一種“與存在本身交談”的體驗。而且,曾經(jīng)有過這種體驗的人都表示,那些時刻是一生中最美妙的,對于他們的生活觀念發(fā)生著永久的影響。一個人未必因此就要皈依某一宗教,其實今日的許多教徒并沒有真正的宗教體驗,一個確鑿的證據(jù)是,他們不是在孤獨中,而必須是在寺廟和教堂里,在一種實質(zhì)上是公眾場合的儀式中,方能領(lǐng)會一點宗教的感覺。然而,這種所謂的宗教感,與始祖?zhèn)冊诠陋氈懈形虻木辰缫呀?jīng)風(fēng)馬牛不相及了。

真正的宗教體驗把人超拔出俗世瑣事,倘若一個人一生中從來沒有過類似的體驗,他的精神視野就未免狹隘。尤其是對于一個思想家來說,這肯定是一種精神上的缺陷。一個恰當(dāng)?shù)睦邮歉ヂ逡恋?。在與他的通信中,羅曼·羅蘭指出:宗教感情的真正來源是“對永恒的一種感動,也就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大洋似的感覺”。弗洛伊德承認(rèn)他毫無此種體驗,而按照他的解釋,所謂與世界合為一體的感覺僅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自欺,猶如嬰兒在母懷中尋求安全感一樣,屬于精神退化現(xiàn)象。這位目光銳利的醫(yī)生總是習(xí)慣于把一切精神現(xiàn)象還原成心理現(xiàn)象,所以,他誠然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師,卻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思想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