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在1918年北大二十一周年校慶的演講里就提到北大“擬在西山購地建筑校舍”。他說這個計劃已經(jīng)得到步軍統(tǒng)領(lǐng)的贊助。11920年4月9日的《北京大學日刊》刊載了北大總務會把西山地畝以一年為期出租的決議。②總之,根據(jù)茂菲的備忘錄,胡適說由于財政不穩(wěn)定,北大在西山建校的計劃,可能要到1925年,甚至1930年,才能實現(xiàn)。但是,胡適要茂菲寄藍圖給他,以便他向蔡元培報告,并進一步安排茂菲與蔡元培見面。胡適甚至很樂觀地告訴茂菲,說北大很可能會在年內(nèi)就請茂旦公司提出西山校園整體規(guī)劃的構(gòu)想。
在胡適的安排下,茂菲1920年2月底到北大跟校長蔡元培、教務長蔣夢麟、胡適等人會商了十天。胡適在1920年2月25、27日兩天的“日程表”里所記的“約Murphy[茂菲]君”、“與Murphy同見夢麟”、“與Murphy、Monlin[夢麟]會商大學計劃”,等等,講的就是這件事。③根據(jù)茂菲的備忘錄,北大的長遠計劃是搬遷到西山。等北大遷到西山,原來的北大三院就會變成預科的所在地。這份備忘錄分長期和短期的建設計劃。短期的治標計劃是一年內(nèi)興建兩棟建筑:一棟圖書館兼行政大樓,坐落在紅樓的東北角;另一棟是體育館兼大禮堂,坐落在紅樓的西北面,應該就是嵩公府的所在地。這樣,紅樓在南,圖書館兼行政大樓在東南沿,體育館兼大禮堂在西北沿,中間的空地就是體育場了。由于紅樓是一座大型的西式建筑,這兩棟新建筑也必須是西式的,以便取得調(diào)和。
這棟圖書館兼行政大樓的規(guī)劃是三層樓,所用的材料北大希望能夠從簡。茂菲說北大預計只會使用這座樓大約十年。屆時,西山的校區(qū)已經(jīng)落成,可以搬遷過去。即使如此,這座大樓的規(guī)模并不算小,因為他們所設想的第二層,除了能容納三十萬冊(當時北大擁有十七萬冊)藏書的書庫,還必須有一間能容納四百個學生的一般閱覽室,以及容納100名學生的期刊閱覽室。這棟大樓落成以后,紅樓就恢復為原先所規(guī)劃的學生宿舍。
體育館兼大禮堂要容納2000人,包括回廊上的座位,計劃采用活動座椅。平時沒有集會,座椅全部收到地下室的儲藏室里,空下來的場地就作為運動場。禮堂的一邊設有可坐一百個人的戲臺。這一方面可以用來作為畢業(yè)典禮的場地;另一方面,配上一個升降屏幕,再加上化裝室,又可以作為演戲的場所。廚房設在地下室。除了可以利用禮堂舉辦大型的宴席,地下室將附設一個可容納一百個客人的教授餐廳。此外,地下室還將設有一間胡適所喜歡打的撞球間,備有四個撞球臺。另外,還設有教授的寫作間。
茂菲之所以在北大勾留十天,是因為幾位決策人員認為北大搬遷到西山已成定局,他們要求茂菲除了提出他對治標之策的構(gòu)想以外,也為北大提供西山校園的整體規(guī)劃。當時,茂菲已經(jīng)開始為燕京大學以及金陵女子學院做校園的規(guī)劃設計。因此,茂菲可以現(xiàn)成地把已經(jīng)付諸實踐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貢獻給蔡元培與胡適等人。北大的西山校區(qū)預定有六十英畝。北大當時有2500名學生,估計到1930年北大遷到西山校園的時候,應該會有3000名學生。根據(jù)他們的設想,北大最終會有8000名學生。茂菲于是向蔡元培等人說明六十英畝的校地太小了。他說他剛為燕京大學所完成的規(guī)劃是一百英畝,學生不到3000名。如果北大最終會有8000名學生,至少要有兩百英畝的校地。
茂菲說,他跟北大的幾位決策人員都同意西山校園的建筑將會是中國式的。由于北大位于京城,又是國立大學,他們決定以紫禁城的建筑作為范例。建筑群采四合院的格局,由一連串的長方形庭院連接起來。每座建筑都不得過高,不超過三層樓。由于西山山腰有一些優(yōu)美的喇嘛寺,北大在西山的建筑必須與之調(diào)和。茂菲說蔣夢麟將會寄一些喇嘛寺建筑的圖片供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