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瑞莎修女創(chuàng)辦的加爾各答兒童之家墻上,有這么一段話: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有問題、自我中心,
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別有用心,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邊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
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
你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誠實坦率使你容易受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坦率;
你耗費數(shù)年所努力的可能毀于一旦,
不管怎樣,總是要努力;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可能遭到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他們;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
不管怎樣,總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是的,盡管我們會看到,再怎么努力也可能會得到負面的東西,不在退潮時抱怨海,也不在月缺時埋怨月亮;我們不必變成完全的樂天派,但在陷入僵局時,最好還是要往好處想。
想著“How To”解決困境,才能找到出路
一件壞事、一個損失已經(jīng)來到面前,再往壞處想,只是幫負面的敵人在打擊自己而已。陷入困境時,面臨難以忍耐的打擊時,與其不斷地鉆牛角尖問:“why?”不如在問三分鐘的why之后,趕快想:“How To?”以行動去除不快和委屈的感覺。
一直想著“why”的人,會在失敗與打擊中留很久,想著“How To”解決困境,找出一條正路來的人,才具有成功的品質(zhì)。
目前為止,我遇到的個人“小”困境還真不少,我的個性絕不能算是個樂觀者,但值得慶幸的是,我不喜歡在迷宮中兜圈子兜太久,一定要找一條出路來。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好了:
我記得念初二時,我曾在周記上寫,好羨慕北一女的樂儀隊在雙十國慶上表演,如果我能念那個學校,該有多好。當時的導師是代導師,一向用打壓方式批周記,她的評語是:年紀小小不要“好高騖遠”。當時在鄉(xiāng)下學校念書的我成績不佳,她的評語下得有道理,我沮喪了兩天,第三天,就效法當時政治標語“化悲憤為力量”,我決定到臺北考北一女。我也如愿考上了。
(雖然,我沒當上樂儀隊,想當樂隊,成績不夠好;想當儀隊,身材不夠高。確實是“好高騖遠”。)
高中國文老師給過我作文零分,大一國文老師給我的分數(shù)也是不及格,退稿被退了一百次,但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寫作。我正面思考,心想,總會找到“知音”。
過了很多年,很幸運的有出版社愿意出我的書,但也有七八年的時間,我一直是個第一版也賣不完的作者,但我并沒有打擊自己:“文字怎能混飯吃?”我想,即使不能飛翔展翅,我還是會寫得很開心,有人愿意出我的書,真好。
剛出社會時,在一家雜志社當編輯,新手上任,兩天之內(nèi)把所有版面所需要的文章全補齊了,興沖沖地拿給老板看,老板并沒有稱贊我“化險為夷”的功夫,反而不屑地說:“在我們這里,只有最蹩腳的編輯才會下這種標題!”當場我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心里有個念頭差點沖出來:“我辭職算了!”但難過了一個小時之后,我閉著眼睛深呼吸,然后拿著我的標題去請教該社的資深編輯,重改了一次,勇氣十足地再度放到老板桌上。他雖然沒稱許我,至少沒再說我“蹩腳”。
雖然他的說話技巧有欠高明,但如果他沒有那么直接地打擊我,恐怕我當“蹩腳”編輯的時間會久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