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活出一團真氣來

于丹國學美文求真卷:有夢不覺人生寒 作者:于丹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真、善、美”這個說法,那時想來,“真”是最容易的,每天醒來就活在真實里,而“善”與“美”的境界,是需要修行的。

長大以后才漸漸明白:“真”比“善”比“美”都更難,因為敢于接受大真實,有時必須要直面其中的惡與丑,并且不被擊垮,讓做個真人的信念歷久彌真。

“誰知道生命的真相?如果你知道,請告訴我。”彌留之際的瑪格麗特·杜拉斯,目光炯炯地追問年輕的追慕者安德烈亞·楊,這個追問成為杜拉斯留在人世間最后的金句,她的法文傳記名字就叫做《真相與傳奇》。

今生遇見真自我。這是一個很奢侈的夢想,許多人都錯過了。

中國的禪宗講真如本性,要看得懂“不變真如”與“隨緣真如”兩種:“不變真如”為體,它持之以恒,畢竟平等,無有變易,靜穆得不可破壞。但“隨緣真如”為性,它可以起一切相,如水因風,小到榖皺波紋,大到拍岸驚濤,處處變化,也是一份真如。

人到中年,收斂起許多任性,才漸漸悟得,所謂成長,不是要圓滑到偽善,而是在秉持一團真氣里學會隨緣。

以真心過日子,才會發(fā)現,真氣可愛,生機勃勃洋溢在所有不做假的細節(jié)里。

(一)住在同一個屋頂下的想念

從沒有孩子時候開始,我就和媽媽住在一起,女兒出生以后,一家人每天都有些瑣瑣細細卻又新鮮活潑的故事。

女兒上學走得早,不到七點就和爸爸去學校。每天她一起床,家里就開始熱鬧,姥姥總是衣衫不整急匆匆從自己房間跑出來,一直把小家伙送上電梯,聽她說“姥姥再見”,才戀戀不舍地回來。我心疼老太太早上起得太早太猛,有時就說她:“媽,下午放學不就回來了,您不用天天上鬧鐘起來送她。”

我媽回答得簡潔:“我想她啊?!?/p>

“天天睡在一個房頂底下還想?”

“是啊,想呀!”老太太頓一頓,幽幽地說:“要是早上沒聽小東西叫聲兒姥姥,沒趕上送小東西進電梯,我這一天心里都空落落的……”

天天住在不同一個屋頂下的想念,是真想念,天天回到一個家里的人還總是牽掛,那也是真牽掛。

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每頓午餐后都能領到一個水果,蘋果或梨居多,正趕上孩子換門牙,一咧嘴一個小缺口,兩側松動的牙忽搭的,頂多使勁兒聞聞清香的水果,然后帶在書包里,回家削了切片再吃。有一天,餐后水果居然發(fā)了橘子,小姑娘高興壞了,剝開橘子皮,水潤潤鮮靈靈的小橘子瓣放進嘴里,自己念叨著“今年我們家還沒買過橘子呢,”說著自己怔一怔:“我媽媽還沒吃著橘子呢……”大半個橘子就被她重新用皮裹好,放進了小書包。

回到家里,揣著大禮的孩子眼巴巴地盼著正往回飛的媽媽趕緊落地,姥姥勸她:“你趕緊睡覺,姥姥給你媽媽等門,一定讓她吃上橘子!”

小家伙把那大半個紅艷艷的小橘子放在媽媽臥室的床頭柜上,一步三回頭地回自己房間睡覺了。

深深夜半,晚點的飛機終于帶我回家,一開大門,還沒換鞋,老媽就急撲撲迎上來:“趕緊去吃你那半個橘子,你小閨女千叮嚀萬囑咐的……”

很多人不理解,我出差講座,好多時候是起大早趕飛機、高鐵,下午講完,當晚一定趕回北京。因為,我知道那個屋頂下有個叫我媽的孩子,有個我叫媽的老人,她們每天都在想我,盡管我不知道,歸來寂寂夜半,餐桌或者床頭柜上,今天是女兒留了一幅小畫還是媽媽留了一把果仁……

小時候背熟的《歸去來兮辭》,長大后才慢慢悟得,最親切的句子莫過于“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八個字,不必美味珍饈,不必觥籌交錯,只把孩子的小手綿綿暖暖地握在手心,穿堂入室,家里人燙的那壺酒,就可以抵御整個世道的寒風。

真,是一種加持。家,是一團真氣。修一世親人的情緣,是為了走出家門面對世相的時候,還能不負一份勇敢坦蕩的真心。

(二)素面素心

有一對朋友夫婦,在世人眼中就是傳說中的神仙眷屬,郎有才,但也有貌;女有貌,但也有才。先生比他新娘年長不少,在他的城市里名氣很大。新娘子是電視臺女一號,兩人完美得宛如童話。

有一次先生悄悄告訴我:他美麗的新娘連睡覺時都化著精雅的淡妝,當時,我心里小小地咯噔了一下。

這一對神仙眷屬心氣都高,交游都廣,事業(yè)都有成就,免不了磕磕絆絆的,誰也做不了誰的和弦。生了一個天使般的小女兒之后,怎么教育孩子又成了兩個人矛盾的新焦點。年輕的妻子仰望著她神一樣的丈夫,總覺得他還沒撐住整個天空;成熟的丈夫以強大的氣場籠罩著嬌妻愛女,總覺得她們倆還不夠聽話。

忽然有一天,丈夫病了,要到北京做一個不小的手術,這個童話宮殿的頂梁柱突然傾斜下去。

我去醫(yī)院探視,幾年來第一次看見卸了妝的女主播,兩頰清減了嬰兒肥,素顏里透著些許憔悴,孩子在他們工作的城市上學,她一個人在醫(yī)院和家之間飛來飛去,告別時,女主播拉著我的手,柔柔地說:“小丹姐,你放心吧,我撐得住?!?/p>

那一瞬間,我看見她頭上的發(fā)箍下隱隱的白發(fā),也看見她眼睛含著的光,那是寒冬季節(jié)很晚才亮起來的朝霞,不像夏季那樣急慌慌的燦爛熱烈,但是安詳溫暖,柔和得可以融化堅冰。我的心一下子就踏實了,一張素面之下,養(yǎng)得起一顆素心,這個跌進現實的童話終于真實了,而真實,讓我們終于相信地久天長。

(三)歷久彌真

我在北京四中讀書的時候,趕上高中二年級學制的最后一屆,比我們低一年級的學弟學妹就擁有了高三的回憶錄,而我們這一屆文科班同學高考前的記憶,永遠停留在了高二(六)班。

時至今日,我們還有個熱熱鬧鬧的微信群“高二(六)班”。群里的昵稱不外乎兩類:一類是“班長”之類當時的職務,另一類是“小花”“大蟲”之類當時的外號。每個月中旬前后,我們班都有一次雷打不動的聚會。

不少人對我們這種穩(wěn)定持久的聚會表示了驚訝:“中學同學到現在還能每個月聚?!你們怎么那么多閑功夫?”

——其實,我們同學都很忙,有些是自立門戶的企業(yè)家,有些是業(yè)績卓越的大律師,不少人每個月要在不同國家之間飛來飛去——但是,聚會的時候,大家盡可能都在。

人到中年,才能感覺生命深處,有一些歷久彌真的東西,緩緩甦醒。

中學剛畢業(yè)的時候,我們熱衷于聚會,一幫精力永遠發(fā)泄不完的小兄弟小姐妹,窮樂窮瘋滾在一起。二十多歲以后,各自有了戀愛,有了初入職場的煩惱,我們聚得越來越少。三十多歲,接近一半的同學海外創(chuàng)業(yè),一心養(yǎng)育正在長大的孩子和正在做大的事業(yè),大家?guī)缀鯖]了見面的機會。四十五歲以后,高二(六)班,又回來了。

中年,是我們離自己最遠、離角色最近的年齡。我們沒了孩子一樣任性的資格,我們也還沒熬出老人可以放松的資本。總要有些理由辨認出中年的自我吧?所以我們選擇回到高二(六)班。

我們給了自己足夠的任性和放松:從不選擇高大上的餐館,更不選擇禮儀講究的西餐,甚至基本上與中年人應該注意的養(yǎng)生保健背道而馳:我們最多的選擇不是烤羊蝎子就是麻小,不是魚頭泡餅就是亂燉,桌子中間被一搶而空的還往往是一塑料袋剛出鍋的豬蹄。

“豬蹄太香了!哪兒買的?”

“我閨女練琴的學校旁邊,她一練琴我就去排隊?!?/p>

“下回給我?guī)芍?,我老媽好這一口兒?!?/p>

“沒問題!還誰要?下回我給你們一塊兒捎回來?!?/p>

——這是我們餐桌上最常見的對話。

評點時事?顯得有點矯情;討論專業(yè)?啃著骨頭有點兒不好意思;彼此提醒注意飲食結構保健養(yǎng)生?我們的默契是:離開這個餐桌再注意吧,這些人在一起,姑且任性一回!

中年的任性和年輕的任性不一樣,因為不敢任性已經太久,所以與可以任性的人在一起,就任性得摧枯拉朽,真氣浩蕩。

2014年過到12月末,聚會到了盆凈盤空時,我們班的詩人忽然說:“前兩天我收拾屋子,翻出了一捆捆的舊信,上大一時候的最多,一年寫好幾封的都是你們幾個念中文系的女生。我老漢半夜一個人坐在地板上,一封封打開讀,讀得我淚往上沖啊……”

我們讀大學的那個時候,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一封信,要輾轉萬水千山,連郵票都是花了心思選的,而今舊墨清晰,少年輕狂的才氣卻隨著光陰謝了頂,好在,我們還在一起。

我從小糊涂,三十年間不長進,到現在還是臨到眼前才手忙腳亂,想起第二天早上找我們班的大律師幫忙,頭天晚上才急慌慌微信人家:“明早9點來找我,行嗎?”

大律師回信:“你說幾點就幾點。”

我想想不知道人家臨時要推掉多少事,心下慚愧,道:“好人呀!”

同學回得簡練:“不是好人,是親人?!?/p>

我頓然理直氣壯,覺得隨時敲門,了無愧意。

歲月如逝水,洗盡鉛華,真正能留下的,必定是歷久彌真。四中這些同學相對時,彼此客氣一句,自己先就不好意思了。人到中年,還有一幫叫你外號的朋友,何嘗不是印證自我的一個真理由。

每個生命初來世界結緣時,都是一派天真。隨著成長,率真的心不斷疼得倒吸涼氣,絲絲縷縷的血痕磨出老繭,變成堅硬的保護層。那么,人到中年以后,天命漸近,大道至簡,還有沒有一種減法的可能,讓生命重現本真呢?

活出一團真氣來,不負今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