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秦始皇”嗎?
前面談過了秦始皇的敵人──張良的故事,這里就要開始談秦始皇這個人了。
本書主要運用的歷史文獻是《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是目前我們所知古文獻里面,對秦始皇一生描寫最全面也是最詳細的一篇文章。任何秦始皇的傳記,都不會離開這個基礎(chǔ),所以本書也從這個基礎(chǔ)來介紹。當(dāng)然,現(xiàn)代歷史學(xué)者利用新出土的史料對此篇內(nèi)容進行過種種的考證,也不斷有著爭議。但為了避免偏離本書的主題,我會盡量避免這類的煩瑣考證。
我們先從篇名開始:
秦始皇本紀
讀到這里,一定會有人跳起來問:“篇名有什么好講的?這我們都讀得懂??!想湊字數(shù)也不是這樣的!”
篇名真的沒有什么好講的嗎?當(dāng)然不是,不但要講,而且值得特別講。本著此書的一貫風(fēng)格,我先請教各位:
太史公為他作本紀的這個人,他真的叫“秦始皇”嗎?
聽到這個問題,許多朋友會一愣,他不叫“秦始皇”又叫什么呢?
事實上,他不叫“秦始皇”,他叫“秦始皇帝”。
《史記·秦始皇本紀》開篇第一句,就是: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你們看得清楚吧!本篇開宗明義就告訴你,“秦始皇帝”才是他的全名。
看到這里,或許各位會有疑問:“如果他叫秦始皇帝,為什么篇名叫《秦始皇本紀》呢?難道是因為《史記》漏寫了字嗎?”
當(dāng)然不是了,我們看《史記》的前后文,確實記載這一篇叫《秦始皇本紀》;而且在本篇中的文字,常常稱這個人為“始皇”而不是“始皇帝”,可見沒有問題。
那么《史記》為什么要這么寫呢?因為《史記》是中國傳統(tǒng)的史書,奉行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史法。在中國傳統(tǒng)的史法里面,有很重要的一項,叫作“一字寓褒貶”。
從稱呼人名所用的字,到敘述行事所用的字,都代表史家對他的評價。例如同樣是一個人把一個人給殺了,用“弒”,用“誅”,用“殺”,意義完全不同。
而在《史記》的篇名中更是如此,太史公對每個人的稱呼都不一樣。同樣是世家,陳勝就稱他的字陳涉,蕭何就稱他的官蕭相國,張良就稱他的爵留侯。從《史記》的篇名,你就可以看出作者各式各樣不同的評價,這就是春秋筆法,以后有機會我們再慢慢詳談。
那么“秦始皇帝”和“秦始皇”,又有什么不同呢?請問各位,太史公是西漢人,在漢代人心中,“皇”跟“帝”哪一個字比較重要?
判斷兩者中誰比較重要,有個簡單的方法。當(dāng)我們一定要省略其中一個時,被省略的那個,一定是比較不重要的。
漢代皇帝的正式稱呼是“漢孝文皇帝”“漢孝景皇帝”“漢孝武皇帝”。但當(dāng)省稱時,會叫“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而不會叫“漢文皇”“漢景皇”“漢武皇”對吧?由此就可以知道,在當(dāng)時人心中,“帝”要比“皇”重要得多。
我再舉一個例子給各位做個參考,東漢的最后一個皇帝叫漢獻帝,禪位后叫山陽公,他死在魏明帝曹叡的時代。當(dāng)時曹魏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死了以后怎么稱呼他呢?當(dāng)時大臣王肅就說:“漢總帝皇之號,號曰皇帝。有別稱帝,無別稱皇,則皇是其差輕者也?!本椭鲝垜?yīng)該追謚為漢孝獻皇。結(jié)果魏明帝曹叡胸襟非凡,他認為我大魏取代大漢那是正大光明的事情,還是稱他為漢孝獻皇帝吧!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當(dāng)時人心中“帝”字是比“皇”字更重要的。
如果“帝”字是比“皇”字更重要,那為什么篇名要省略這個“帝”字呢?因為太史公從篇名要告訴你,他要借此來貶秦始皇。
但貶歸貶,歷史必須記錄事實。在這篇文章里面,從頭到尾至少要有一次正式稱呼人家的全名,這是史家該有的道德。這也代表了寫歷史的人,不是不知道這個人叫什么名字,他是故意不這么稱呼的。所以這篇文章一開始就告訴大家,他叫“秦始皇帝”,可是篇名還是叫“秦始皇”。
巨變的象征
好的,講篇名是為了讓各位明白中國的史法是怎么回事,后面我們繼續(xù)看本文的第一段: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zhì)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這一段是在講秦始皇的身世,我不打算在這里多談他到底是莊襄王還是呂不韋的兒子,這個故事已經(jīng)被小說、戲劇、電影炒作得濫了。我又不會驗DNA,怎么可能會知道誰才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不過從這里的“秦莊襄王子也”來看,太史公應(yīng)該認為始皇確實是莊襄王的親生兒子。
我這里要特別談的,是“姓趙氏”三個字。各位讀到這里,一定又有人想跳起來問:“這三個字有什么好講的?又打算湊字數(shù)了嗎?”
沒什么好講的嗎?我再問各位一個問題:
秦始皇姓什么?
對歷史熟悉的朋友,一定會立刻回答:“他叫嬴政,當(dāng)然姓嬴?!?/p>
既然他姓嬴,為什么這里要說他“姓趙氏”呢?這就和第二次巨變有關(guān)了。
現(xiàn)代人填表格,有時表格中會有“姓氏”和“名字”的字段。那么請問各位,姓和氏是一回事嗎?名和字是一回事嗎?
當(dāng)然不是,古人的名跟字不是一回事。舉各位熟知的人物為例,韓愈名叫愈,字就叫退之,楊過名叫過,字就叫改之。對吧?常讀古文或武俠小說的朋友都很明白。
在這里,我坦白告訴各位,姓和氏也不是一回事。什么叫作姓?姓是代表你的血緣從何而來,有同一個祖先的人們,就會有同一個姓。
中國的古姓其實沒有那么多,就那幾十個而已,例如姓姬的、姓姜的、姓姚的、姓姒的……多半都有女字邊,這可能跟母系社會有關(guān)系。
可是當(dāng)同一個祖先,也就是同一個姓的人繁衍越來越多,就會有一部分的族人,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建立他們自己的聚落。為了在同姓底下分別彼此,就會在同一個姓下又出現(xiàn)不同的氏。
因此氏是會分化、會變動的,有的以地為氏,有的以官為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請問商鞅姓什么?
過去有同學(xué)會回答我:“商鞅姓商”“商鞅姓衛(wèi)”“商鞅姓公孫”,這些答案都有道理。因為商鞅是衛(wèi)國的公族,所以也叫衛(wèi)鞅、公孫鞅,但哪個答案才是對的呢?
事實上,這些答案都不對。因為商鞅既然是衛(wèi)國的公族,衛(wèi)國公室姓姬,所以商鞅當(dāng)然姓姬。因為他是衛(wèi)國的公族,所以最早叫他衛(wèi)鞅、公孫鞅;后來他在秦國功勞很大,秦國把商這個地方封給他,他就以封地為氏,所以叫商鞅。但衛(wèi)、公孫、商都只是他的氏,姬才是他的姓。
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什么當(dāng)時沒有人叫他姬鞅呢?”
這就涉及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的巨變了,我前面告訴過各位,在列國戰(zhàn)爭當(dāng)中,最沒有用的就是血緣。不管是不是同一個祖先,別人不會手下留情;你血緣高貴,別人也不會跪地求饒。相對來說,象征地緣的“氏”比象征血緣的“姓”在當(dāng)時更加重要。所以在第二次巨變最重要的象征,就是“氏”取代了“姓”。秦漢以后,我們一般所稱呼的姓,其實大部分都是氏,姓就逐漸式微了。
無獨有偶的是,第三次巨變從鴉片戰(zhàn)爭到今天,“名”也取代了“字”,字也逐漸式微。古代中國只要有教養(yǎng)的男子,幾乎人人有“字”。為什么呢?因為古人的“名”,不是人人都能叫的,通常只有尊長才可以直呼你的“名”,平輩之間則稱呼“字”。要是晚輩連稱呼“字”都不禮貌,通常是稱呼你的“號”,或尊稱你為某某先生,或用地望來代稱,這都是傳統(tǒng)的做法。
這是因為古代有禮,不同的身份就會有不同的稱呼??墒菑镍f片戰(zhàn)爭以后,到了五四運動,慢慢大家就開始不想要中國文化了。舊禮教已被打倒,講得更徹底一點,這是一個連稱呼朋友父母,都直呼“你爸”“你媽”而不以為無禮的時代,還要“字”“號”做什么?一個連禮都沒有的時代,當(dāng)然不需要“字”,人人稱呼“名”就夠了。
我前面說過,巨變是一個把過去的東西從頭推倒重新再來的過程。巨變必然有它具體的象征,而這種具體的象征常常就反映在我們切身所系的事物上面。第二次巨變是“氏”取代了“姓”,第三次巨變則是“名”取代了“字”。
巨變背后的意義,各位真的懂嗎?所謂歷史的巨變,往往不是驚濤駭浪似的急速改變,絕不是有人突然規(guī)定明天開始人人都要廢除自己的“姓”或“字”。真正的巨變是“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是“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孟子所說的“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沒有人命令,可是人人都會自然去做的東西,這才叫作巨變。
那么回到原來的問題,秦始皇姓什么呢?秦始皇姓嬴,可是嬴姓下面又分了很多很多的氏,秦始皇這一支是趙氏。太史公已經(jīng)是西漢人,因此他以當(dāng)代的習(xí)慣記下“姓趙氏”,原因就在這里。
成功的第一個要件
好,我們繼續(xù)讀下面的部分:
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秦始皇即位的時候幾歲?十三歲。在今天也不過就是初中一年級的孩子,他就繼任了一個這么大國家的王位。請問各位十三歲的時候在做什么?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和他后面做的事,才知道這個人天資有多么的不平凡。
秦始皇十三歲即位,他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我們來看看《史記》這一段怎么描寫:
當(dāng)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xùn)|、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晉陽反。
“當(dāng)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xùn)|、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這是秦始皇即位時的版圖。
“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是講這個國家實際的主政者。
“招致賓客游士”,這是手段。
“欲以并天下”,這是目的。
“李斯為舍人”,這是文官。
“蒙驁、王、麃公等為將軍”,這是武將。
“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這是國家情勢。
“晉陽反”,這是秦始皇登基所碰到的第一件大事。
短短九十九字,把秦始皇即位時的版圖、主政者、手段、目的、最重要的文官武將,和即位初年的國家局勢和大事,交代得一清二楚。這就是《史記》的文字,各位看看中國傳統(tǒng)史書的筆力如何!
這個十三歲的小孩即位為秦王,當(dāng)時真的一帆風(fēng)順嗎?秦國是當(dāng)時天下第一強國沒有問題,可是國家的政權(quán)并不在他身上。
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于毐。
你們看看這一段很有趣,在很多歷史劇里面都會提到這個人物——嫪毐。嫪毐是誰呢?簡單地介紹,他是秦始皇母親的情夫。秦始皇的母親多喜歡這個情夫呢?你們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什么叫作“恣毐”?所有的生活享受,從衣食住行到游玩娛樂,全部讓嫪毐隨心所欲,國家預(yù)算無限供應(yīng)。還有更夸張的,“事無小大皆決于毐”,當(dāng)時始皇尚未親政,王權(quán)由太后代行,而所有國家大小事實際都由嫪毐來決定。你們就能看出嫪毐受到太后多么大的寵幸,身上有多么大的權(quán)勢。
《戰(zhàn)國策》中記載著,當(dāng)時秦國從執(zhí)政的官員到拉車的百姓都在問:“與嫪氏乎?與呂氏乎?”也就是秦國到底會落入嫪毐的手中?還是呂不韋的手中?似乎沒有任何人看好嬴政這個孩子,但他終究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
這一段想表達什么呢?始皇即位的第九年,他到雍城去。雍是秦國的舊都,歷代先王的宗廟都在那里。在先秦時代,一個國君要即位或親政,都要先到宗廟去祭祀歷代祖先,始皇當(dāng)然也不例外。
為什么這一年他要去雍城祭祀歷代祖先呢?因為“王冠,帶劍”。什么叫作“冠”?古人行“冠禮”代表成年了,因為古代男子都是留長頭發(fā)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剪發(fā)這是很晚的習(xí)俗。所以待到了成年,頭發(fā)必須束起來,束起來的頭發(fā)必須“加冠”,加了冠就代表你是成年人了。一個王如果加了冠,就代表他成年可以親政了,以后國家的政權(quán)就要從太后到他的手中去了。
我反復(fù)講這一點,目的是什么呢?我要各位算一算,即位已經(jīng)九年,秦始皇此時幾歲?
如果心算好的朋友,一定馬上就會算出來,十三歲即位,九年正好二十二歲。
古時候男子成年行冠禮是幾歲呢?有早有晚不一定,但一般最晚不會超過二十歲。
那為什么秦始皇會晚到二十二歲才行冠禮呢?各位接下來就應(yīng)該要問這個問題了。讀歷史最重思辨,你要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往里剝,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那為什么他到二十二歲才能親政呢?很簡單,因為有人不想他親政啊!如果他親政了,嫪毐怎么辦?太后怎么辦?所以只好一年拖過一年,最后到二十二歲實在阻止不了了,只好讓他親政。
那么嫪毐會怎么辦呢?
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fā)縣卒及衛(wèi)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
嫪毐立刻舉兵造反,因為他知道不能束手待斃。但最可怕的是接下來這三個字。
王知之。
“王知之”啊!秦始皇他早就知道了,他早就準備好,就等著你造反??!
因為嫪毐不作亂,始皇還真難找到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鏟除他;他要作亂,始皇就正好布置一個陷阱讓他跳進來。這一年的秦始皇,才是個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在今天也才剛大學(xué)畢業(yè)。一個大學(xué)畢業(yè)的年輕人,能夠設(shè)下這樣的陷阱,等著權(quán)臣跳進來,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人!
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fā)卒攻毐。戰(zhàn)咸陽,斬首數(shù)百,皆拜爵。
結(jié)果一方早有準備,一方臨時作亂,這樣一場大亂不過“斬首數(shù)百”就平定了。
而跟隨嫪毐造反的人下場如何呢?據(jù)《史記》記載,他們的結(jié)果是“車裂以徇,滅其宗”!死無全尸之外,還把所有跟他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全部殺光了。秦法之殘忍,由此也可見一斑。
這里不是要故意夸張秦法的殘忍,歷朝歷代對造反的人本來就不會留情。但各位必須注意一件重要的事情,秦朝解決事情的方法,往往就是那一百零一招——“殺”!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各位不要覺得夸張,我先點出這個伏筆,后面會用無數(shù)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
嫪毐的勢力被鏟除后,秦始皇開始對付其他會阻撓他統(tǒng)治的對象。次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嫪毐原本是呂不韋的門客,因此呂不韋被用這樣的理由牽連而免職。此外,秦始皇還將他的親生母親流放到雍城去,因為他不愿意再看到她。
這一年,一個叫茅焦的齊國人見到如此做法,于是求見秦王,并提出諫言:
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
茅焦說:“秦國正要經(jīng)略天下,但您卻流放您的母親,無疑是毀壞自己的名聲,我擔(dān)心諸侯聽到后,從此人人背離秦國?!?/p>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孝道,在過去這種道德的克制力是非常強的,倘若違反了這些傳統(tǒng)道德,未必會有法律制裁,但不孝子自然會被排斥,人人都不愿意跟這樣的人打交道。始皇想要平定天下,自然希望能夠事半功倍,但名聲敗壞則可能讓事情走向事倍功半的道路。我們從史書中可以知道,秦始皇是個情感非常強烈的人物,他被人背叛后,怨憤、恨意往往會比他人更為強烈。特別是被理應(yīng)是自己最親的母親背叛后,可想而知他的內(nèi)心是聚積了滿腔憤恨。
我們來看看,此時的始皇會怎么做呢?
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fù)居甘泉宮。
聽完了茅焦的話后,秦王不但立刻接受他的建議,而且還選擇親自到雍城,將母親迎回咸陽,迎回太后所居的甘泉宮。
你們以為秦始皇真的愿意這么做嗎?坦白說,從《秦始皇本紀》一路讀下去,你就會發(fā)現(xiàn)始皇是一個感情非常強烈的人。例如他出生于趙國首都邯鄲,小時候作為人質(zhì),日后當(dāng)他攻下邯鄲后,他做出這樣的事:
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他把小時候得罪過他的人,全部找出來殺光了。一個能夠記仇記這么久,過了不管多少年還要報復(fù)小時候怨恨的人,由此可見他的性格。一個感情如此強烈的人,當(dāng)他受到背叛,特別是自己親生母親背叛的時候,他的怨憤、他的恨意只有更加強烈。
可是我希望各位特別注意,在這一刻始皇選擇的居然是,聽從來說服他的這個齊國人的話,把自己的母親迎回甘泉宮。
為什么呢?因為對方講得有理。
人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第一個要件是什么呢?我們從歷史上總結(jié)得到的教訓(xùn),成功的第一個要件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請把你的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墒菦Q定你成功或失敗的,往往是你的理智控制了感情還是感情控制了理智。
可能有人會問我:“難道我們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就真的不好嗎?”
我舉個例子給各位聽,各位不妨去看看《史記·刺客列傳》和《燕丹子》,在后來發(fā)生大家所熟知的“荊軻刺秦王”事件中,燕太子丹為何要派荊軻去刺秦王?
他對他的老師鞠武說出了真正的原因,因為當(dāng)年秦王:
遇丹無禮,為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因此,燕太子丹打算派人去刺殺秦王:
一劍之任,可當(dāng)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
這不就是為了報復(fù)秦王給他的屈辱嗎?鞠武知道后大吃一驚,因為你是一國儲君,不是街頭匹夫??!你只想到報復(fù)的快感,可是萬一失敗后呢?豈不是一國都要為你的沖動而殉葬!
但不管鞠武如何勸阻,如何建議,燕太子丹一律不聽,因為他已經(jīng)被情感沖昏了頭。他后來對鞠武介紹的田光先生說只要能報仇,“縱令燕秦同日而亡”,他也甘心!
有著這樣的儲君,真是燕國之悲哀!而太子丹在當(dāng)時的列國諸侯中,已經(jīng)是比較出眾的人物了。他尚且如此,可以想見秦始皇為何能夠統(tǒng)一天下了!
“需要”和“有用”
在秦王迎回太后的這一年,秦國還發(fā)生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逐客”事件。
秦國會逐客的原因,在于他的鄰國韓國。韓國是一個位于秦國東方的小國家,所以秦國每次向東侵略之時,韓國都得第一個倒霉。為了防止秦國繼續(xù)侵略,韓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派了名叫鄭國的水利工程師前往秦國,說服秦始皇在關(guān)中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韓王心想,這種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會讓秦國沒有余力東侵,韓國就能保持和平了。
各位好好想一想,韓國這個辦法好不好?
答案是,也好也不好。我不是故弄玄虛,這個辦法的好壞得看韓國自己。
是,秦國確實會因為這樣,有多少年的時間要花費在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上,它不能夠東侵,這是對的??墒菦Q定辦法好或不好的,在于秦國不能東侵的這段時間,韓國在干嗎呢?
如果韓國趁這段秦國沒有辦法侵略你的時間,你自立自強、奮發(fā)向上,讓自己的國力強盛了,等秦國想再東侵時,它已經(jīng)很難對付你了。你爭取到了強大的時機,那這個辦法就再好也不過了。
可是如果這么多年,你韓國就在那里原地踏步、悶頭睡覺、關(guān)起門來做皇帝,什么都沒改變。我坦白告訴各位,等秦國完成了水利工程,它國力大增之后,第一個倒霉的還是你韓國,那這個辦法不是飲鴆止渴嗎?
方法好跟不好,和用這個方法的人有密切的關(guān)系。同樣的計謀,某個人來做就好得不得了,某個人來做就是天下最餿的主意,韓國就是如此。
后來事情敗露,鄭國被抓了。鄭國坦然承認,他真的是韓國派來的“間諜”,但他也真的是“水利工程師”。這個水利工程不是假的,一旦完成后,秦國國力真的會大大增強。
秦王知道自己被騙,他憤不憤怒呢?想必一定是憤怒的。他殺了鄭國沒有呢?不但沒有,還繼續(xù)重用他完成了“鄭國渠”。為什么?因為這對秦國有利!
當(dāng)時秦國傳統(tǒng)的本土勢力紛紛利用鄭國案,跳出來指責(zé)外國來的門客、游士都是間諜,應(yīng)該將這些人趕出秦國。這是因為秦國歷位國君都重用外國人,百里奚、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這些歷代秦相全是外國人,本土勢力抓到了這樣的天賜良機,自然決定大舉反撲,將外國勢力逐出。秦王迫于壓力,因此也不得不同意進行大舉搜索,打算將所有外國門客全部驅(qū)逐出境。
就在此時,一位來自楚國的小小門客上書說服了秦王,扭轉(zhuǎn)了秦國以及眾位外國門客的命運。這個人叫李斯,他的上書就是后來我們在語文課本中常讀到的一篇名作──《諫逐客書》。
李斯為什么能勸服秦王?他告訴秦王,若只是想要守住一國,將外國門客趕走當(dāng)然可以。但如果志在天下,就應(yīng)該能用天下的人才。如今將天下的人才給趕走,若他們回到母國被重用,這樣等于是強大自己的敵人。更糟糕的是,這些被趕走的人必定對秦國懷恨在心,不僅削弱了自己的國家,增強了敵人的戰(zhàn)力,更替自己培養(yǎng)了一大堆仇恨秦國的敵國領(lǐng)導(dǎo)。逐客,這是一件天底下最愚蠢的行為??!
秦王聽從李斯的建議沒有呢?不但聽從,而且從此重用李斯。他難道不知道這樣做,會讓秦國本土勢力懷恨在心嗎?他當(dāng)然知道。既然知道,為何還甘愿冒這樣的風(fēng)險也要聽信李斯這樣一個小門客?因為秦始皇要統(tǒng)一天下!
他只問這件事對他統(tǒng)一天下是否有利?有利,他就去做。沒有利,他就不做。隨時把自己的理智擺在感情之上,秦始皇做到了這一點。
而李斯為何被重用呢?
有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才能很夠,卻懷才不遇,想知道怎樣才能被人重用。我跟大家說實話,這個社會不外乎“需要”和“有用”。
人家需要而你有用,人家自然會重用你;你有用,可是人家不需要,那就白搭了。人家今天需要一個日文說得好的人,你說自己法文很好,人家會重用你嗎?講明白了,就是這么一回事。
李斯為什么能說服秦始皇,因為他知道秦始皇需要什么。秦始皇需要什么呢?
他需要能統(tǒng)一天下的方法,需要能統(tǒng)一天下的資源,只要能對他統(tǒng)一天下有幫助的,他就會甘冒得罪別人的風(fēng)險去做,即使面對任何的阻礙,他也要完成它,而李斯看透了這一點,他也明白自己對始皇是有用的。
我們都說秦始皇是暴君,可是各位要明白,秦始皇卻終身重用李斯而不改,這對君臣幾乎是終身相伴。為什么?說穿了不過就是需要和有用罷了。
秦始皇為什么能成功?因為他在統(tǒng)一天下之前,無時無刻不把統(tǒng)一天下這個目標放在最優(yōu)先的地位,他每一刻都把自己的理智放在感情之上。這一念之間,就能決定成功或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