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華盛頓總統(tǒng)辦公桌上的那堆文件中,有一封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寄來的緊急信件和一份利奧?西拉德隨信附上的備忘錄,此二人均請求羅斯??偨y(tǒng)立即下令停止研制原子彈的所有相關工作。他們解釋說,世界局勢已經(jīng)改變了,他們曾以為理所應當?shù)氖虑槿缃褡C實并非如此,且不再是相關的理由。美國利用核武器可能獲得的任何短暫的軍事優(yōu)勢都會被政治與心理上的損失以及對美國聲譽的損害所抵消。愛因斯坦辯稱,美國可能會觸發(fā)一場世界性的核武器競賽。
顯然,希特勒統(tǒng)治的帝國里,一定發(fā)生了某些事情,或者該發(fā)生的事未能發(fā)生。不過,實際的情況是納粹并沒有核武器。起初,盟國的科學家們以為德國企圖哄騙他們,因為這看起來似乎令人費解。塞繆爾?A?古德斯密特是代號為“阿爾索斯”情報小組的元老級成員,該情報小組曾參與諾曼底登陸。直到20世紀70年代,他依然堅信卡爾?馮?魏茨澤克和諾貝爾獎得主馬克斯?馮?勞厄、維爾納?海森堡,這三位最出色的德國物理學家得到國家的支持,完全可能已經(jīng)制造出原子彈。情報小組問德國的科學家們,究竟怎么回事?
那個年代,德國人把所有事都怪到希特勒頭上,但在這件事上,他們的理由貌似是可信的。希特勒倡導反猶主義,導致那些才能卓越的人才都被驅逐出國,而納粹的官僚政治對長期的研究漠不關心,技術設備也非常短缺。納粹機構重疊,各部門存在不正當競爭,有個典型的例子:原子研究是由教育部、陸軍部以及郵政部這三個極不協(xié)調的部門聯(lián)合負責的。1942年6月6日,美國科學家們也即將取得重大突破,而此時,德國在鈾研究上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那個星期六,海森堡向希特勒的帝國裝備部長阿爾伯特?斯佩爾簡要報告了德國在鈾研究中的進展。他說,有確切的證據(jù)表明,德國擁有建造鈾反應堆并從中獲取核能的技術,而且從理論上來說,有這樣的材料就可以制造原子彈。下一步將是研究制造技術問題,比如臨界質量的大小以及鏈式反應的可能性。那時,他和馮?魏茨澤克所討論的是:鈾反應堆不僅自身可以成為武器,而且它還可以作為武器制造的主要原動力。斯佩爾初步批準了他們可以繼續(xù)從事研究,但是規(guī)模要小些,并且他們的目標應當是使其可以產(chǎn)生原子能。斯佩爾只是在附和希特勒罷了。希特勒確信自己能夠快速取得勝利,因此已下令終止了所有新的武器項目,除了那些能夠在6個星期內派上實際用場的武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