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補委員——鄧中夏(13票)、周恩來(12票)、毛澤東(12票)、彭公達(11票)、張?zhí)祝?1票)、張國燾(9票)、李立三(7票)。[1]
票數(shù)頗為耐人尋味。由于共產(chǎn)國際全權代表強調(diào)了工人成分,蘇兆征、向忠發(fā)一下子得了全票(鄧小平作為中央秘書沒有參加投票,所以實際參加選舉的是20人),超過了瞿秋白。
7月12日產(chǎn)生的五常委中的四位——周恩來、張?zhí)住垏鵂c、李立
[1]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14冊,第12頁,《“八七”中央緊急會議》,1985年版。三——票數(shù)居末,全成了候補委員!
毛澤東得票數(shù)與周恩來相同,并列第11位。
按得票數(shù),中央的新領袖當是蘇兆征或向忠發(fā)。
對此,羅明納茲作了如下說明:
至于指導[1]成分問題,大家的要求是選出工人來做領導。但有一困難,此會無權改選中央[2]。還有一層,選出此等人還須得從事調(diào)查一下是否他能執(zhí)行此新政策。[3]
這樣,在8月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確定了三常委為中共新領袖。這三常委是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名義上三人都是常委,實際上以瞿秋白為首。
從5月9日中共“五大”閉幕式到8月9日,正好三個月。從三個月來常委名單的三變,足見中共領導核心的大變動:
5月9日,三常委,即陳獨秀、李維漢、張國燾;
7月12日,五常委,即張國燾、周恩來、李立三、李維漢、張?zhí)祝?月21日增加瞿秋白);
8月9日,三常委,即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
在三變中唯一不變的是李維漢,一直擔任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