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達、雅

雅言與俗語 作者:鄭培凱


嚴復是近代翻譯的大宗師,他因翻譯《天演論》,對翻譯學有過深刻的思考,在《天演論·譯例言》中,發(fā)表過這一段膾炙人口的議論:“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這也就是說,最佳的翻譯,是“三難”都能解決,既忠實原作,又通順易懂,還文辭優(yōu)美。但翻譯之事,是難為的事業(yè),兼顧“信達”,就已不容易,還想要“雅”,實在是難上加難。即使只就“信達”而言,有時都難以兼顧,那么,怎么辦呢?

嚴復說,“則達尚焉”。有人解釋成:寧愿通達,不管信實。以為嚴先生心目中以讀者為第一考慮,重視的是信息的溝通與傳遞,至于是否忠實原作,則是次要的考慮。好像嚴先生是實用信息學與大眾傳播學的祖師爺,只管消息傳遞如何有效率,如何爭取更大的市場,如何讓讀者讀得流暢順當,不管信息是否忠實。又好像嚴先生是流行廣告學的倡導者,只要譯作貨品出手,讀者競買,完全不顧原作蘊意。

其實,嚴復這段話并不是那個意思。他的思路非常清楚,講翻譯,就是第一要“信”,再來是“達”,最高境界是“雅”。所謂“則達尚焉”是要放在這個脈絡里去了解的,是一定要信,然后再達。然而,求“信”就不容易了,而且“信”了,還得傳遞“信”的消息,還得要人讀得懂,因此,“則達尚焉”。而不是把“信”與“達”對立起來,二者選一,好像嚴先生的翻譯是在賭場里玩一翻兩瞪眼似的。

不過,嚴復這段話語焉不詳,說得有點模棱兩可,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譯赫胥黎的《天演論》,經常不照原文翻譯,有時甚至不忠實原意。這也就是為什么魯迅說嚴復譯《天演論》,其實是“作”《天演論》;美國學者史華慈的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尋求富強》)更清楚闡明了,嚴復在譯作中總是摻進自己的想法,借翻譯挾帶改良思想。

也難怪嚴復接著模棱兩可的話頭說:“題曰達旨,不云筆譯,取便發(fā)揮,實非正法?!?/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