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童鄉(xiāng)會三級考試后,就是在皇上面前表演的殿試。這次考試主要以武功為主,誰射得最準(杜蕾斯很郁悶),誰刀耍得最好(關二很郁悶),誰石頭舉得最高(千斤頂很郁悶),誰就是狀元。
中國大概出產(chǎn)了五百多名武狀元,也出了不少趣事:清朝規(guī)定考生年齡不能超過六十,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安徽符成梅,八十四歲的老頭子居然顫顫歪歪去鄉(xiāng)試,居然三場都混過去了;浙江富陽人王玉壁,崇禎九年(1636)浙江鄉(xiāng)試中武解元——清順治八年(1651)再應浙江鄉(xiāng)試武科,仍中解元——次年進京會試,中會元——殿試武狀元,官至總兵……他是中國武狀元最傳奇的一位,參加兩個王朝的考試,連中四元;另一位傳奇人物馬全,原名叫馬瑔,乾隆十七年(1752)中了武探花,上任后跟同事打架,罷官后流落北京,改名馬全重新參加武試……最后竟然得了乾隆二十五年的武狀元。
武舉制度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清末跟鬼佬掐架發(fā)現(xiàn)拳腳不好用了,慈禧在1901年取消了武舉考試。說來有趣,武舉是男人的運動,但促成和終結這項運動的,恰恰是兩個女人。
“男人舉與不舉,關鍵在女人”,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