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鄒韜奮說《生活》周刊

從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 作者:張冠生/編


鄒韜奮以救國會主要領(lǐng)袖人物的身份成為民盟成員。其廣泛的社會影響,更多來自他主編的《生活》周刊與民眾意愿、情感及需求的交融。他在《生活》周刊開設(shè)“讀者信箱”,長年堅持解答讀者問題,深受讀者信賴。其中的文字結(jié)集出版后,發(fā)行總數(shù)約一百五十萬冊。在1930年代,這是了不起的文化成就。

1928年11月18日,鄒韜奮寫信給讀者說—

《生活》周刊承社會不棄,最近因銷數(shù)激增,來登廣告的也與日俱增,大有擁擠不堪的現(xiàn)象,編者有時碰到朋友,他劈頭第一句話就說:“好了!《生活》周刊可以賺錢了!”這句話很引起我的感觸,就是《生活》周刊替誰賺錢?《生活》周刊賺錢何用?再說得直截了當些,就是《生活》周刊究竟是誰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編者先要說明我們辦這個周刊的方針和態(tài)度。

我們辦這個周刊,心目中無所私于任何個人,無所私于任何機關(guān),我們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要替社會造成一個人人的好朋友。你每逢星期日收到一個短小精悍的刊物,展閱一遍,好像聽一位好朋友談?wù)勌?,不但有趣味,而且有價值的談天;你煩悶的時候,想想由這里看到的三言兩語,也許可以平平你的心意,好像聽一位好朋友的安慰;你有問題要商榷的時候,握起筆來寫幾行寄給這個周刊,也許可以給你一些參考意見,好像和一位好朋友商量商量。

我們辦這個周刊不是替任何個人培植勢力,不是替任何機關(guān)培植勢力,是要借此機會盡我們的心力為社會服務(wù)。求有裨益于社會上的一般人,尤其注意的是要從種種方面引起服務(wù)社會的心愿,服務(wù)所應(yīng)具的精神及德性。

一個人光溜溜的到這個世界來,最后光溜溜的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盡一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講到編者的個人,不想做什么大人物,不想做什么名人,但望竭其畢生的精力,奮勉淬礪,把這個小小的周刊,弄得精益求精,成為社會上人人的一個好朋友,時時在那里進步的一個好朋友。

鄒韜奮早年在南洋公學讀書時,其校長便稱許他品行如何純良高致、謙和平易。校長稱道的品行,他保持終生,也把其風范帶進了民盟。

《中國民主同盟重慶地區(qū)大事記(解放前部分)》第21頁說:“鄒韜奮以爭取民主參加民主同盟,其經(jīng)營的生活書店,被國民黨政府查封后,被迫出走,憂憤至死?!?/p>

鄒韜奮逝世當年和翌年,民盟組織先后兩次為他舉行專題紀念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