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光緒二十三年(1898)十二月初四,孫氏讀《天演論》,突然悟到“世儒多以欲屬人,而理屬天,彼獨以欲屬天,而理屬人”,覺得這是中西一大分別,中國崇尚“天理”,卻不知道“天理”其實是“人”想出來的,倒是“人欲”卻是“天”生的。但是,這個道理百年前的戴震不就說過了么?
倒是他對常識的懷疑,使他注意到經(jīng)典之外的資源。那個時候的人,受到時代巨變的刺激,便常常走出經(jīng)典,不再局限于讀科舉所需之書,中國、歐洲和印度的各種知識在頭腦中攪成一團,無形中形成互相比較和詮釋。比如他覺得,“天演說”始于額拉吉來達,嗣于德謨吉拉圖,中變于斯多噶,便說額拉“為歐人智學之祖,大旨以變言物,故謂萬物有已過、未來而無現(xiàn)在,與中土《易》理合?!兑住费约葷?,即額拉之已過、未來也”,而德謨“生于春秋定、哀間,以富人子游學……在古人中最先創(chuàng)莫破微塵之說者,近代化學宗之”,特別是斯多噶,他想到了印度,“始創(chuàng)為造物主宰,以為無不知,無不能,蓋近婆羅門八明之論,而額拉氏所未言者也”(156頁)。
他好讀佛教尤其是相宗之書,如《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相宗八要》、《八識規(guī)矩》等等,而且還好從佛教聯(lián)想到《天演論》等西書,從西學聯(lián)想到佛學。這一風氣可能影響了不少人,比如初七這一天,他和章太炎一道聊天,就說到西方人說蚊生水中,應(yīng)當就是“水中微生物所變,故謂化生”,而不是所謂卵生或濕生。他引了《楞嚴經(jīng)》所謂“濕以合感,化以離應(yīng)”,說“離者即以此化彼之謂也,合者當為兩種質(zhì)相配而成”。他覺得,西學與佛學都注意到了觀察生物變化,所以,他反過來批評宋儒“講空理多,有空而無理,然亦能妙緒環(huán)起者,不過善繪其空之狀態(tài)而已,反近于詞章”(157頁)。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月十三日,他又在日記里面說,男女媾精“精中有微生物曰精蟲,此近日全體學大明,為人所恒言”,就想到佛書中早就有類似的內(nèi)容,“《大論》云:身內(nèi)欲蟲,人和合時,男蟲白精如淚而出,女茶赤精如吐而出”,覺得佛教不僅和西學相通,甚至比西洋人更先知先覺(503頁)。
新知識進入異域,常常首先是好奇的道聽途說,然后是在自家倉庫里找東西解釋,郢書燕說導致對傳統(tǒng)知識的瓦解,接著則是原教旨式的追根究底,最后仍然回到所謂“創(chuàng)造性或歪曲性的再理解”,這是否是一種規(guī)律?
(1995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