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楷 法度與莊嚴(4)

漢字書法之美 作者:蔣勛


顏字墨跡中最可靠也最精彩的表現(xiàn),是他五十歲時的《祭侄文稿》。這件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的名作,楷、行、草交互錯雜,變化萬千,虛如輕煙,實如巨山,動靜之間,神奇莫測,如同一首完美的交響曲。初看沒有章法,卻是照顧了整體的大結(jié)構(gòu),比初唐的謹守法度有了更多變化??癫菖c正楷的相互激蕩交融,在顏真卿《祭侄文稿》中看得最為清楚。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的楷書,繼歐陽詢之后,是一千年來影響華人大眾生活最廣大普遍的視覺藝術。一般華人家庭,從學前幼童、小學生的年齡,就開始臨摹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一千多年來,顏體字不輸給歐體字,可以說是華人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課。不但學寫字,也間接認同了顏體字傳達的大氣、寬闊、厚重與包容。

其次,凡是華人居住的地區(qū),不管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還是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甚至歐美的唐人街,時至今日,只要看到漢字,滿街招牌廣告或碑匾的字體,也大多是顏真卿方正厚實的正楷。

歐體字并沒有大量成為店販招牌,文字書體廣泛影響到民間生活的,無人能與顏真卿相比。只有日本較為不同,日本漢字書體受到王羲之線條飄逸流動的影響更大,是魏晉文人之風。在日本街頭看到的招牌字體,王羲之字體可能比顏體楷書更多。

顏真卿的正楷,端正工整,飽滿大氣。習慣于他的正楷,臨摹過太多石碑翻刻的顏體,一旦看到《祭侄文稿》,可能會非常不習慣。

《祭侄文稿》收藏在臺北故宮,是公認顏真卿傳世墨跡書法最可靠的一件,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于《蘭亭序》。然而《蘭亭序》真跡早已不在人間,傳世的都是臨摹復制版本。以真跡而論,《祭侄文稿》可以說是“天下行書第一”。

《祭侄文稿》是一篇文章的草稿,字體大大小小,涂改無數(shù),一開始看可能覺得不夠工整端正。但是正因為如此,真正面對第一手書法家書寫的墨跡真本,才可能領略書法隨情緒流轉(zhuǎn)的絕美經(jīng)驗。這樣的審美體驗,連書法家本人也無法再次重復,后來者的刻意“臨摹”往往只能得其皮毛。

傳世的《蘭亭序》、《快雪時晴》,都是王羲之死后近三百年才由書家臨摹的作品。后世把臨摹復制當成原作,附庸品位低俗的皇帝統(tǒng)治者,常常誤導了書法美學的欣賞品質(zhì)。

長期被臨摹困住,一般俗世書匠也失去了對原創(chuàng)意義的理解,一旦面對最好的真跡,好比《祭侄文稿》,反而會不習慣,找不到欣賞的角度。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五十歲時書寫的一篇祭文,一開始寫年月日—“維乾元元年(七五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