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05年老戴在武漢邂逅了一種非常好吃的鴨脖之后,他找了幾個朋友一起品嘗,大家都覺得味道不錯,當時老戴產(chǎn)生了這個大膽的戰(zhàn)略設想:就是要把這種平常菜市場里賣的鹵菜變成一種像麥當勞、哈根達斯、奶茶一樣可以速食的美食,供年輕、時髦女性購買。這個大膽的構想對于老戴來說,其實是一個比造原子彈更不簡單的挑戰(zhàn)。
我們如果去麥當勞、賽百味、星巴克……這樣的洋餐廳,它們提供的食物口味都非常簡單,吃多了就覺得沒什么味道,與湖南、云南、貴州這些地方的街頭小吃相比就顯得相形見絀了。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的餐飲還有很多潛在的發(fā)展機會,但另一方面也值得思考,為什么中國有這么多好吃的東西,但是要想把它們推廣開來,做大做好卻非常不容易呢?
而老戴把絕味鴨脖做成連鎖速食品消費品牌挑戰(zhàn)又在哪里呢?
記得當初錢學森回到祖國的時候,國家領導人向他咨詢,希望他就當前的國情給中國尖端武器制造業(yè)指明發(fā)展方向,錢學森斬釘截鐵地說:“我國現(xiàn)在的條件應該發(fā)展導彈、原子彈?!闭б宦犛X得很奇怪,飛機在當時已經(jīng)有了幾十年的歷史,相比于原子彈、導彈算不上是尖端高科技,放棄聽上去比較簡單的飛機,選擇當時沒有幾個國家能掌握的導彈、原子彈,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來錢學森解釋道:其實造原子彈和導彈比造飛機簡單,因為造飛機需要一個龐大的工業(yè)體系支持。光說發(fā)動機,它身上的一個鉚釘、螺絲,甚至是油漆的質量都關系到它的安全。而且飛機使用的次數(shù)比較多,在天上不是飛一次,比如金屬疲勞問題,它對各個部件的材料的質量和工藝也有非常高的要求,一點點瑕疵都不能湊合。導彈對配件供應系統(tǒng)的要求就沒這么高,雖然說起來很尖端,但只要掌握核心原理,就能順利生產(chǎn)。就拿航空發(fā)動機來說吧,我們國家現(xiàn)在還得依靠外國,自己搞不出來,我們可以拆解買來的GE或者羅羅的發(fā)動機,然后模仿它的構造造出我們自己的發(fā)動機,現(xiàn)在都有3D打印技術了,但不掌握工藝細節(jié),你造出來的東西,在質量上沒法用。
所以在工業(yè)領域,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不怕原理高科技,就怕工藝超復雜?!敝袊诉@么多,里面總能找出一些腦子夠用的精英,原理再復雜也是通過書本就能學會的,再復雜的公式現(xiàn)在的電腦運算也快得很,有些原理需要才華,但講穿了就是一層窗戶紙,看看就會了。而真正的門檻是工藝技術,是像袁隆平這樣一代代改良的積累,這個不是看能看會的,它的細節(jié)需要長期琢磨改進。
毫不夸張地講,對食品來說,要把它變成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東西,它面臨的挑戰(zhàn)相當大。
食品有個特點,它本身就非常復雜,它不僅僅具備功能性——能給我們補充營養(yǎng),還需要滿足我們的欣賞需求,不然中國的美食標準怎么會被稱作“色香味俱全”呢?
與藝術作品相比,美食的要求更高,藝術品通常只要滿足我們的視覺即可,而美食調動我們全部感官的感受,不僅僅要好看,還要好吃、好聞,一道好菜上桌前,我們先是用眼睛看,端上桌子后再用鼻子聞,吃到嘴里還要考慮到舌尖、喉嚨、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