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也坐在會場里,但他不是代表,只是列席會議,所以顯得很是沮喪。
這是毛澤東和蔣介石人生軌道頭一回交叉,同聚于一個屋頂之下。雖說在此之前,他們都已知道對方,卻未曾謀面。不過,這一回,毛澤東和蔣介石只是彼此見到對方而已,并無交往。國共兩黨的大旗,由孫中山、李大釗高擎著。
孫中山在開幕式上剛剛發(fā)表了長篇演講,就按議事日程,討論組織主席團。
140號席位上的廖仲愷站了起來:“提議主席團人數(shù)五人,由總理指派?!?/p>
[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上卷,第4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這一建議得到眾多代表附議,孫中山便宣布:“現(xiàn)由本席指定胡君漢民、汪君精衛(wèi)、林君森、謝君持、李君守常為主席團主席?!?/p>
大會以絕大多數(shù)票通過。于是,中共領(lǐng)袖“李君守?!保ɡ畲筢摚┳狭舜髸飨_。
翌日上午的大會,提到了“毛君澤東”的大名。那天會議是由國民黨元老林森主持的。林森以濃重的福建口音宣布國民黨章程審查委員會19位委員名單,其中提及“毛君澤東”。大會通過之后,毛澤東便成了章程審查委員會委員。
“毛君澤東”是一位活躍的人物。早在大會開幕的那天下午,“39號毛澤東”便就大會第七項議程“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作了發(fā)言。當時的會議記錄上記錄了他的話:“此案為‘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并未說明怎樣組織政府暨何時組織政府,請主席以此標題付表決?!?/p>
此后,這位“39號毛澤東”又多次在大會上發(fā)言,顯示了他的外向型性格。
蔣介石則只是坐在一側(cè),靜靜地聽著。他似乎并未意識到,這個一口湖南話的青年,后來竟成了他一生的政治對手。
大會的高潮是在1月30日上午,選舉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候補中央執(zhí)行委員。毛澤東名列于候補中央執(zhí)行委員之中,而蔣介石三字不見蹤影。
中央執(zhí)行委員共24人,如下:
胡漢民、汪精衛(wèi)、張靜江、廖仲愷、李烈鈞、居正、戴季陶、林森、柏文蔚、丁惟汾、石瑛、鄒魯、譚延闿、覃振、譚平山、石青陽、熊克武、李守常、恩克巴圖、王法勤、于右任、楊希閔、葉楚傖、于樹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