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4 年,農(nóng)歷甲午年。
這一年的春夏之際,因為不堪忍受政府的殘酷壓榨,朝鮮半島爆發(fā)了大規(guī)
模的東學農(nóng)民起義,起義者將朝鮮近代以來痛苦命運的根源歸結為吏制腐敗和政治黑暗,以及西方列強尤其是鄰國日本長久以來的欺凌,提出了發(fā)揚傳統(tǒng)的儒家東學,驅逐抵制東西洋西學,“主擊倭洋”的宗旨,將維護儒家經(jīng)典和民族傳統(tǒng)作為起義的理論基礎。在“除暴救民”、“逐滅洋倭”等口號號召下,東學徒眾席卷城市,一路打擊貪官,開倉放糧,響應者甚眾,半島為之震動。
5 月31 日,起義軍更是攻克了朝鮮南方重鎮(zhèn)全州,兵指首都漢城,形勢逼人。遭遇席卷而來的起義,朝鮮李氏王朝政府曾數(shù)次派兵鎮(zhèn)壓,甚至請求中國派出駐韓的北洋海軍部分艦船幫助協(xié)同,出動了經(jīng)中國武裝和訓練的西式新軍——京軍壯衛(wèi)營前往戡亂,但都歸于無效,一一鎩羽而歸。為盡快收拾近乎潰爛的局勢,防止列強趁機插足干涉朝鮮內政,在中國駐朝總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凱的居間建議下,朝鮮政府經(jīng)過權衡,決定向中國照會乞援,請求宗主國直接出兵幫助戡定內亂、綏靖局勢。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曾長期是向中國歲修職貢的屬地,過問這個傳統(tǒng)屬邦的內政,在當時清政府看來無疑是天經(jīng)地義的既有權力,但是緊鄰著朝鮮半島的東瀛島國日本也對這塊三韓之地窺伺已久了。自明治維新以來,國力日盛的日本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膨脹,受限于本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急欲挑戰(zhàn)原有的東亞格局,擴大所謂“生存空間”,“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實現(xiàn)向大陸擴張領土的野心。為尋求進軍大陸的跳板,朝鮮半島上政治腐敗國力積弱的小國朝鮮,自然而然成為其首先征服的目標。日本政府于1882 年、1884年先后分別挑起壬午、甲申事變,企圖利用朝鮮的親日派,以及朝鮮大院君李昰應與國王李熙、王后閔氏之間的矛盾,促成朝鮮國內發(fā)動政變脫離中國,建立親日政權,但是由于中國在兩次事件中都采取了較為激烈的強硬措施,加上朝鮮政府內親華派的極力抵制,使得日本始終未能得逞。
當時的中國政府上下盡管目睹了日本接連挑起釁端,開始認為日本“終為中國永久大患”,但出于珍惜中法戰(zhàn)爭結束后難得的和平局面,以及對于蕞爾小國日本自古以來的輕視,認為日本無論多么外露囂張,終究不過是夜郎自大而已,在對日外交上采取了盡可能妥協(xié)的和平政策。面對早已磨刀霍霍的東鄰,中國還是天真地抱著東亞兄弟同文同種,應當共同團結抵御西洋外侮的幻想。
1885年,為解決前一年甲申事變的遺留問題,中日雙方在天津舉行談判,涉及朝鮮宗主權的很多關鍵事項,中國都逐一做了讓步。事后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中有這樣一條規(guī)定,“將來朝鮮有事,兩國或一國派兵,應先行知照對方”,等于已經(jīng)默認了日本勢力在朝鮮的實際影響力。
早在朝鮮半島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時,清政府已經(jīng)預感到朝鮮政府可能無法招架,會前來乞援。圍繞這一問題,清政府內就是否可以出兵已經(jīng)在先期討論。普遍的意見是,如果中國軍隊直接進入了半島,大有可能會刺激到對朝鮮覬覦已久的日本,難保不會引發(fā)出什么事端。但是,如果置屬邦的乞求于不顧,似乎又不符合駕馭萬邦的祖制,有傷體面,而且在國際上也會動搖朝鮮是中國屬國這一既有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