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見,視也。從兒從目。凡見之屬皆從見。古甸切?!?/p>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見”字有三個義群。第一個義群:一、看到,看見;二、接觸,遇到;三、看得出,顯現(xiàn)出;四、點明出處或需要參看的地方;五、會見,見面;六、對于事物的看法、意見;七、姓。第二個義群:書面語助詞。一、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如“見重于當(dāng)時”、“見笑于人”;二、用在被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如“見告”、“見示”、“見教”、“見諒”。第三個義群:發(fā)xiàn的音,如“現(xiàn)”,表示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見,如“見原形”、“見出笑容”、“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見”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常常表示看的結(jié)果?!翱础笔情_始,“見”是成果;“看”是主觀,“見”是客觀;“看”是愿望,“見”是事實?,F(xiàn)在又常常用“看見”表示既看又見。一位盲詩人乞討,在地上寫了一句“春天來了,我卻看不見她”,格外令人心酸。
《青藏高原》很大氣,很好聽,不論是李娜唱的還是韓紅唱的,其中有一個病句“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連”?!吧健笨梢允且蛔蛔模按ā辈荒苁且蛔蛔?,那是看不見的。
古往今來,涉“見”成語多了去了,“見賢思齊”、“見仁見智”、“見義勇為”、“見小曰明”、“見利思義”、“見勢不趨”、“見微知著”、“見善則遷”、“見譽而喜”、“見利忘義”等等。古人還實事求是,強調(diào)“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之下,會有不同的反應(yīng)。古人云“見驥一毛,不如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又云“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shù)星”,有時連看見的也不能全然相信,因為可能是“短見”、“淺見”,“見識”有限,“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要想全面系統(tǒng)地看問題,還要“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所謂“見識”,豈是一日之功。
“見與不見”,如今已成倉央嘉措式的選擇模式了,但真的是一個問題。一位來中國學(xué)漢語的外國帥哥一直搞不清“看”、“見”、“看見”等的關(guān)系,例如他說“老師,昨天上午我在大門口看你了”,“老師,你生病了,我來見你”,“老師,以后你到我家鄉(xiāng)可以來看見我”。老師嘆了口氣:“唉,不見也罷。”
流沙河先生有一副對聯(lián),是我極喜愛的,曰:偶有文章娛小我,獨無興趣見大人。能不見還是不見吧。古代官場之人總結(jié)有三難看:一曰廷杖后犯人的屁股,二曰女尸的私處,三是上司的臉色。能不見還是不見吧。
現(xiàn)在有一個詞曰“再見”,有時恰恰表示的意思是不再見,或再也不想見了。但中國人的思維如飛去來器一樣,同時肯定,同時否定。不要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