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運動傷害的第三定律是:
受傷就表示運動員已經達到他的臨界點。
——蒂姆·諾克斯(Tim Noakes)
為何要花心思學習新的跑步方法呢?
問得好。如果你無法相信學習“姿勢跑步法”是有價值的,那你就不適合跟著這本書的指導來改變你原有的跑法。任何事的價值取決于它的實際功效,也就是說,新引入的事物會怎樣增強你完成任務的能力,它又能給你什么新的能力。
你可以問任何一位跑者,看看對于跑步他們最想改變什么,你會得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想要花更少的力氣跑得更快、更遠,而且再也不想受傷?!?/p>
雖然很少有人會這樣回答你:“我想要變成一部更有效能的跑步機器?!钡@確實是任何跑者的終極目標,讓自己變成一個跑得更快的人,不想再讓煩人的運動傷害拖累自己。然而,我并不是說“姿勢跑步法”會讓一個普通人瞬間變成奧運會紀錄保持者,但這個技術里的知識和力學技巧可以大幅提升你的成績,并降低運動傷害。
影響我們跑步能力的三種主要限制因素:受傷、技術與個人體能極限。在正式介紹“姿勢跑步法”的技術之前,我想要先談談“姿勢跑步法”是如何被設計來處理這三種限制因素。在這一章,我將先從“受傷”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開始。
如果說“持續(xù)性”是跑步訓練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那受傷就是“持續(xù)性”練習中會遇到的最大敵人。讓我們來談一談“受傷”有多麻煩,并看看“姿勢跑步法”如何來處理受傷的麻煩。
任何有跑步經驗的人都知道,受傷就像鞋子、襪子和短褲一樣,是跑步的一部分,例如壓力性骨折、膝蓋痛、腳踝扭傷、阿基里斯腱拉傷、下背部疼痛、足底筋膜炎等。有趣的是,雖然已經有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跑鞋的設計與訓練理論的研究中,但從20世紀70年代跑步這項運動開始興盛到現(xiàn)今為止① ,因跑步而受傷的狀況似乎從未改變。
這類令人難過的統(tǒng)計資料出現(xiàn)在一篇接一篇的文章中。1977年,著名的雜志《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中有一篇文章提到:“每年,每三名跑者就會有兩名跑者蒙受運動傷害之苦,使他們不得不中斷或減少練習量。”20年后,加里·古騰(Gary Guten)寫了一本《跑步運動傷害》(Running Injuries),提到有更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跑步相關的傷害發(fā)生率與早年并沒有太大的不同?!碑斍?,光在美國有跑步習慣的人口約3370萬,若以這個比例算,傷害發(fā)生率很驚人,天?。∶磕昃谷患s有2200萬名美國跑者因受傷而中斷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