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有扈氏覺得,以前的帝王,都是禪讓制,比如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而禹也曾許諾,要禪讓給益;可是,啟卻把益殺了,把禪讓制變成了家族承襲制,把國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實在太膽大包天,太沒有廉恥了。
有扈氏產(chǎn)生了極大的反感,極大的憤慨,所以,拒不承認啟的地位。
啟看到有扈氏不服從,當然不肯輕易放過。他便給有扈氏加上莫須有的罪名,前去討伐有扈氏。
雙方爆發(fā)了“甘之戰(zhàn)”,戰(zhàn)線一路綿延,將士們且行且戰(zhàn),拼命廝殺,血流成河,異常慘烈,連泥土、草野、花朵、樹枝都染紅了。
啟打敗了有扈氏,將有扈氏的族人,都發(fā)配到邊遠的荒山野嶺,世代為奴。
這場殘酷的戰(zhàn)爭,也促進了道路的發(fā)展。
其一:啟親率軍隊從陽城開拔,沿著黃河南岸,向西行軍;進入渭河流域,抵達汁。陽城,位于今天的鄭州登封的告成鎮(zhèn),汁位于今天的西安戶縣,二者之間,有700公里左右。啟從陽城到汁,開辟了中原與關(guān)中平原的大道。
其二:雙方都使用了戰(zhàn)車。為了讓戰(zhàn)車通行,也需要稍好的道路。因此,一些長途線路被修成了。
雙方一路廝殺,死傷無數(shù),卻開創(chuàng)了一條血色之路。從交通的角度講,它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開創(chuàng)。
在戰(zhàn)爭中,啟認識到,道路是國防軍事的一部分,于是,他設了一個專門的官職——車正,負責交通管理,疏通各地道路。
為了表現(xiàn)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啟還讓人鑄造了青銅九鼎,代表華夏九州。
人工開采銅礦很艱辛,第一個問題,就是要開山辟路。天然銅礦極少,人要走很遠的地方,走很多的地方,才能探測到銅礦。但就是這樣折騰了許久,趟出了許多山野小徑,也沒開采出足夠的青銅。
啟很頭疼。他想了想,決定讓九州的官員進貢青銅器。
迫于啟的威嚴,各地官員無論路途多么遙遠,山水多么險惡,都想盡辦法,打通了道路,千里迢迢地跑去獻上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