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國際鐵路聯(lián)盟(UIC)的定義,高速鐵路指的是列車運行時速在既有線上達到200公里、在新線上達到250公里的鐵路。然而,中國老百姓的口中出現(xiàn)了兩種說法,一種叫坐高鐵,一種叫坐動車。從技術上講,高鐵相當于高速公路,動車相當于高速公路上的汽車。我們從來就沒有聽過坐高速公路和坐汽車的說法吧,坐高鐵如同坐高速公路一樣詞義不通,那么這是怎么來的呢?
中國高鐵分為兩種運營速度等級:一種是時速超過300公里以上,一種是時速為200~250公里。前一種都是新建的線路,后一種有新線也有既有線。鐵路部門為了方便旅客乘車將前一種線路命名為“G”字頭的列車,“G”就是高鐵的第一個拼音字母,將后一種線路命名為“D”字頭列車,“D”就是動車的第一個拼音字母。后來,人們?yōu)榱苏Z言交流的方便,就把乘坐“G”字頭列車叫作“坐高鐵”,高鐵是由移動設備(如動車)和固定設備(如軌道線路)組成,乘客只能坐在移動設備上,但人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這種叫法了。有人問我,坐“D”字頭的列車算不算高鐵,我說只要時速達到200公里以上的就是高鐵了,看來命名不當真會帶來一些誤解。總之,鐵路的安全與移動設備和固定設備都有關系。
世界航海史是一部人類探索大千世界的歷史。100年前,“泰坦尼克號”冰海沉船,1 500人喪生海底,成為人類航海史上的最大慘劇。1985年,日本航空一架波音747-100SR飛機在關東地區(qū)的高天原山墜毀,機上520人死亡,創(chuàng)世界空難史之最。海難也好,空難也好,并沒有阻擋航海、航空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鐵路也不例外, 1998年6月3日,德國高速列車ICE脫軌并撞上路橋,造成101人死亡,88人重傷;1963年,日本橫濱發(fā)生多列火車追尾相撞,造成至少160人死亡,都是震驚世界的大事。在一次次血的教訓面前,人類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但多了一份理智和科學的思考。
日本東海旅客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的葛西敬之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不斷發(fā)展的高速鐵路行業(yè)“竊取”了外國的技術,并在安全上打了折扣。在中國,列車時速達到了350公里,比日本新干線高出25%。葛西敬之又說“我認為中國在高速列車的安全方面沒有傾注像日本那樣多的關注,提速到如此接近極限的水平,我們絕對不會這樣做。”葛西敬之說出這樣毫無根據(jù)的話來,在國際高鐵市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當時美國佛羅里達州高鐵項目的競爭如火如荼,用詆毀競爭對手的方式來抬高自己,實在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
在這段時間,除了頻繁地接受國內媒體采訪,參加各種國際、國內論壇發(fā)表演講外,我還破例接受海外媒體的采訪,其中有英國廣播公司、德國《明鏡》周刊、《華盛頓郵報》等,我側重向這些媒體介紹中國高鐵的安全性。
葛西敬之不是說,中國高鐵在安全上打了折扣嗎?中國高鐵提速后接近了極限水平嗎?換句話說就是中國高鐵盲目提速,吃掉了安全余量。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看看中國幾個不同型號的高速動車組的最重要的安全指標之一“抗脫軌穩(wěn)定性”冗余,究竟有多大?用脫軌系數(shù)來衡量抗脫軌穩(wěn)定性,脫軌系數(shù)T=Q/P,Q代表輪軌間的橫向作用力,P代表輪軌間的縱向作用力,Q越大,P越小,T則越大。T越大,列車越傾向于脫離軌道,嚴重時會造成列車傾覆,反之,列車則越不易脫離軌道。國際鐵路聯(lián)盟UIC518規(guī)定,不管在什么速度等級下運行,脫軌系數(shù)T必須小于0.8。從日本引進的CRH2A型動車組,在時速250公里的情況下測得的脫軌系數(shù)是0.73,經(jīng)過改進后的CRH2C型動車組,在時速386公里的情況下測得的脫軌系數(shù)是0.34,CRH380A型動車組在時速380公里以下的,各速度點測得的脫軌系數(shù)均小于0.13。這組數(shù)據(jù)說明,通過大量的技術創(chuàng)新,雖然速度越來越高,脫軌系數(shù)卻越來越好,也就是說,安全余量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