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加碼
大約11點,在路邊一個小超市補充了冷飲。我告訴記者,雖然還是逆風,但風力比昨天稍稍小了些,路況也不錯,我決定追加計劃,由原來的濮陽追加60多公里,到滑縣宿營。
這是我的一貫作風,改不了。里程就這些,今天多走點,后面就輕松。按部就班、執(zhí)行計劃自然沒錯,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我加壓、提高效率不是更好嗎?趁今天狀態(tài)好就往前趕一趕,說不定哪天遇到大雨等意外情況,想走也走不了。
扯到工作上去,很多同事叫我“工作狂人”,雖說有鼓勵的成分,但確實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我的作風。比如每次對系統(tǒng)內(nèi)年終檢查,20多個單位,我們只用三四天就完成。2012年年底的檢查,一開始政治處排了四天,已經(jīng)很高效了,但我左看右看,重新調(diào)整計劃,每天早早上路,先去最遠的單位,中午用15分鐘吃飯,馬上趕往下一站。就這樣,從路線到程序,各個環(huán)節(jié)銜接得恰到好處,活一點沒少干,內(nèi)容一點沒壓縮,愣是從牙縫里又擠出一天。最后結(jié)束時,有個初次參加的同事深有感觸地說,頭一次跟李局檢查,剛一看計劃認為不可能,是不是搞錯了,本來五六天的活兒,只安排了三天?,F(xiàn)在看來一切皆有可能,也沒有特別累的感覺,只是很充實,很愉快,擠出來的雙休日還可以休息一下,也減輕了基層的負擔,節(jié)約了人、財、物力,原來人的潛能真得像彈簧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