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讓老百姓的言路一直暢通著
言路暢通是每一個人生存的最基本要求,能不能自由自在地說話,能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表達功能,歷來是統(tǒng)治者與人民爭奪的權(quán)益,也是表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最明顯、最直接的思想分歧。從一定意義上講,老百姓的言路暢通與否,能測試出社會形態(tài)是否先進與落后。
其實,在中國封建時代,朝廷對老百姓的言路并不是一直堵塞,都被拒之門外的。從漢朝起就有接納庶民上訪的專職機構(gòu),兩漢時期,政府以公車署作為中央信訪接轉(zhuǎn)機構(gòu),這一制度一直沿襲到魏晉南北朝,只不過隸屬關(guān)系有所變化。形式上的老百姓的言路是有了,并且在一定的時期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的體制決定了這條路不可能一直暢通的。因為,封建統(tǒng)治者從來都是唯我獨尊,是非對錯都必須由他說了算,這正像生活在一個極不健康的環(huán)境里的人,是無法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一樣。由于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我們?nèi)粘I钪羞€流行著很多對語言禁忌的遺訓(xùn),比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等。時至今日,它還左右著人們的言行,讓大家失去了輕輕松松、愉快生活的可能性。
說到這里,想起了這樣一則寓言。有一個人在荒山野嶺行走,突然看到一顆骷髏,感到奇怪就問,骷髏啊,你怎么會被孤零零地扔在這里呢?骷髏說,說來話長,一言難盡。當(dāng)他追問原因時,它卻不再言語。下山后,正碰上皇帝出行,他跪在地上,皇帝問他為何擋駕?他就把骷髏會說話的事告訴皇帝,皇帝不信,他說敢以性命擔(dān)保。于是,一行人馬在山上見到了骷髏,那人問骷髏,骷髏竟一言不發(fā)?;实鄞笈?,命人將他的頭砍了,被砍下的頭顱正好滾到骷髏跟前。骷髏問,你的頭顱怎么也被拋在這荒山野嶺?
這則寓言是一則典型的對語言恐懼的產(chǎn)物,是封建統(tǒng)治下百姓對語言的禁忌。實際上,那時候不是老百姓的話多了,不是老百姓說錯話了,而是統(tǒng)治者不讓老百姓說話。只有限制了老百姓的說話權(quán),才能實現(xiàn)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所以,百姓是不能隨便說話的,一說話就有被殺頭的危險,而統(tǒng)治者就可以放開說,而且也可以自由自在地殺人。大概這則寓言的核心,無非就是要說明這個道理。
如果歷代封建王朝能讓老百姓真正說上話,或者那時體制里的人替老百姓說點公道話,像唐宋時杜甫、李紳、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梅堯臣、范成大等朝廷官員那樣,即便不是說得很尖銳、很辛辣,不讓最高統(tǒng)治者沒有面子,也許中國古代農(nóng)民起義史就會改寫了。可悲的是,像李紳、范成大,不但一直在做官,而且官做得還很大,李紳官至宰相,范成大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都曾因為他們替老百姓說過尖銳、辛辣的話,而受到朝廷的懲罰。
言路斷了,或者中間阻礙重重,可老百姓他們面臨的問題還得需要解決,只好自己替自己說話了,揭竿而起,畢竟這是一條充滿著暴力、血腥的路,對言路兩端的人都沒有什么好處。
歷史上,曾演過很多剝奪老百姓說話權(quán)的悲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