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文化共生的世紀?(3)

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 作者:(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另一方面,媒體藝術正處于技術的中間階段,如同亨利·福特時代的工業(yè)一樣(麥當勞也是一樣),它仍在標準化的時期,也就是說,由少數幾個文化上趨同美國的全球性公司來確定極為有限的選擇。也許是由于技術的原因,目前給我們提供的只是多種不同文化的共同特征。這只是文化生活中非常有限的,可以說是極小的一部分。再過幾年,在數字技術和互聯(lián)網的作用下,情況會大為改觀。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化不是簡單地掃除地區(qū)、國家和其他的文化,而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舉兩個例子。厄瓜多爾的一個地方有一群印第安人擅長織造,他們靠出售紡織品設法進入了現(xiàn)代的全球化經濟。幾十年前,這些背著背包的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的城市里到處可見,有時他們甚至遠赴紐約。奧塔瓦洛人(Ofavaleos)很容易辨認:婦女身穿深藍色裙子,男人披著披風,長長的頭發(fā)編成辮子。

過去的幾十年間,他們發(fā)達了,成為厄瓜多爾最有錢的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買得起現(xiàn)代西方消費社會提供的貨品。但令人驚奇的是他們沒有美國化;正好相反,可以說,他們把美國的影響“奧塔瓦洛化”了。青少年像加利福尼亞州他們的同齡人一樣,穿牛仔褲和銳步牌運動鞋,但同時又戴他們祖祖輩輩都戴的帽子,頭發(fā)也按照傳統(tǒng)編成長辮子。女人開切諾基吉普車,卻穿傳統(tǒng)服裝。在這里,全球化沒有造成同化,而是帶來了新的機會,至少使這個新生的印第安資產階級得以強調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具體因素,比如風俗和語言。

我要舉的第二個這種調和的例子來自一位英國作家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從遙遠的中國拉薩寫來的報道。據布魯瑪說,這個城市到處可以聽到中國和印度的流行音樂,還有游戲廳里年輕的西藏人入迷地觀看的美國錄像片中機關槍的“噠噠”射擊聲。布魯瑪是這樣描述西藏的一家夜店的:

裝潢看起來有點兒西藏的風格,簾幕的白地上有紅、藍、綠的條紋。歌曲有印度的,也有中國的……有的表演者身穿傳統(tǒng)的藏族服裝……錄像屏幕上放映著好萊塢的影片片斷,包括《泰坦尼克號》的鏡頭和《亂世佳人》里亞特蘭大被毀的場景,另外還有可能是旅游宣傳片里西藏的通常的景色:民族舞蹈、吃草的牦牛、吹號的僧侶(等等)。墻上掛著《蒙娜麗莎》,旁邊擺著一尊塑料制的菩薩頭像。

經常有人以為全球化會使世界同化,歸入一個占統(tǒng)治地位的單一模式,說穿了就是西方的,或更精確地說,美國的模式。若是只看生活中由技術管理的方面,像機場、現(xiàn)代辦公室設計和足球場,這話也許不錯。但可以確定,在文化上,它會導致一個文化混同共存的多種多樣的世界,甚至也許能帶來一個調和的世界。有人可能會問,難道從厄瓜多爾的小鎮(zhèn)上和拉薩的夜店里能看出未來的輪廓嗎?對此可以反問,為什么不能呢?

這就涉及目前涌向世界各地的移民大潮,涉及那些抵制移民的地方,如歐盟、中國和日本,以及試圖同化移民的地方,如北美和澳大利亞。富裕豐足、安定和平的地方和貧窮的地方之間差距越大,從后者向前者流動的人就越多。20世紀發(fā)生全球性大災難之前,只有少數幾個歐洲國家的人民聽說過世界某些地方的某些國家遍地是黃金,而今天這一點全世界無人不知。移民造成的人類再分布造成了什么文化后果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