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者一般采用取自19世紀歐美社會科學主義的術語來描述這些社會,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的著作。按他們的說法,早期社會從母系社會(女性在族群中占據重要地位,血統(tǒng)按母親世系計算)演變到父系社會(男性占主導地位,血統(tǒng)按父親世系計算)。然而,并沒有諸如此類的考古信息明確證實這兩種社會體系的存在或兩者間的過渡。
村落生活
盡管數百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被勘查,只有一小部分被完好保存、詳細發(fā)掘或報道。今天的陜西西安以東兩個仰韶文化遺址為我們提供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初最好的村落圖景。第一個是半坡遺址,發(fā)現于1953年,1954—1957年間進行了5期發(fā)掘。對這一遺址的描述和分析為其后許多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討論定下基調。第二個是半坡更往東臨潼附近的姜寨遺址,1972—1979年間進行了超過11期的發(fā)掘。兩處遺址的相通之處遠大于它們的相異,目前的討論多基于此。然而,考古人員只清理了半坡區(qū)域約五分之一的面積,但幾乎整個姜寨遺址都發(fā)掘了。
兩處遺址位于渭河支流的河畔臺地上。高地避免了洪水的威脅,而河流提供了水源。兩處遺址都被幾米深寬的壕溝圍繞(見圖1-2),壕溝中留出未開掘的部分以便進出。姜寨木柵欄的痕跡表明壕溝起到了防護作用。姜寨的壕溝以內,約100座房屋分為5組,每組有一個較大的獨立房屋,由此可推論村落有5個居住在不同地點的家族或氏族構成,大房子可能是氏族的集會處。半坡和其他遺址與此相似之處表明仰韶文化通行這種村落規(guī)劃和社會結構。在姜寨,村落中心附近的廣場用作墓地,房屋的門一般朝向中央區(qū)域。
兩處遺址村落有數百儲物和避難用的半地下窖、家畜圍欄痕跡,遺址一邊有幾處陶窯??磥磙r業(yè)資源置于防護性的村落內,陶器生產則在有共用窯爐的邊緣地帶。這些村落依靠種植粟黍作為主要谷物糧食,許多磨制石器一定是用來耕地和收割的。食物中包含其他種植的谷物和蔬菜(包括白菜),還有時令野果。馴養(yǎng)的豬和狗提供了動物蛋白,輔以野生的鹿、魚等動物。矛和弓箭的石簇、骨骸和大量釣魚的骨鉤證實了圍獵的存在。
半坡和姜寨的房屋建在地表或稍低于地面,平面為方形或圓形(見圖1-3)??赡艽嬖诮ㄔ旄嗟孛娣课莶⑵珢鄯叫纹矫娴内厔荨_@些房屋圍繞幾根插入地表的大柱而建,樹枝編結成墻和屋頂,并涂上灰泥。夯實的地面以及墻面有時出現燒過的跡象。地面中心附近的火塘可用以室內炊爨,屋頂可能留出煙洞。門口抬高的檻坎防止有水流入。這些房屋的室內面積從10—30平方米不等,大的房子足可容納五口之家或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