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休養(yǎng)生息
“休養(yǎng)生息”本意指身心得到休息或滋補,漢初借以指統(tǒng)治者順應時事,努力減輕百姓負擔,迅速安定生活,恢復社會元氣。主要措施包括:實行分封制,獎勵農(nóng)耕桑蠶,減租減息,以農(nóng)為先,等等。
劉邦登基后,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徭役;減輕百姓負擔,如減田租,十五稅一,即稅率6.7%;釋放奴婢,凡因饑餓自賣為奴婢的均免為庶人,解放生產(chǎn)力;“兵皆罷歸家”,“以功勞行田宅”,讓他們從事生產(chǎn)勞作。同時鼓勵生育,增加勞動力;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抑制唯利是圖的商人。短短幾年時間,經(jīng)濟明顯好轉(zhuǎn),百姓小安。
劉邦之后,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繼續(xù)貫徹。公元前178年正月賈誼上呈《論積貯疏》,提出“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并有“驅(qū)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體建議。劉恒采納其言,詔開籍田,以勸百姓。
公元前168年十二月晁錯上《論貴粟疏》,指出珠玉金銀不可以吃不可以穿,與粟米布帛不可比擬。因此,明君應當貴五谷而賤金玉。晁錯主張重農(nóng)抑商,揭露商人對農(nóng)民的剝削,更重要的是商人對封建政權(quán)具有腐蝕和破壞作用。對此,劉恒采納,連同他以前關(guān)于“郡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的建議,詔免收當年租一半。
公元前167年六月下詔除田租。公元前158年四月大旱,又蝗災,劉恒下令廢除山澤、魚鹽、竹林之稅,減少吏員,開官倉濟民。公元前156年五月恢復征收民田半租,三十而稅一,從此成為漢朝定制。漢時稅率總體維持在三十稅一到十五稅一之間,也即3.3%~6.7%,無論農(nóng)業(yè)、商業(yè)還是手工業(yè)都按這稅率。這稅率是剛性的,稅收分攤也比較公平透明?,F(xiàn)代專家學者認為,漢時稅收在當時世界最低。孟子說:“什一而稅,王者之政”。稅率10%就可稱好帝王,劉恒們大大超越。
與此同時,帝王的生活卻簡樸。劉恒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用粗糙黑絲綢做的衣服,為自己預修的陵墓要求從簡,甚至穿草鞋上殿。他想蓋一個宮殿,可一聽預算要2000兩黃金,立即說:“這是十個中等人家的財產(chǎn)啊,不建了!”通過劉恒這話,我們可知當時中等人家財產(chǎn)約200兩黃金,接目前金價折算,大約300萬元人民幣!不過,一幢造價3000萬元人民幣的房子,劉恒卻還舍不得,太小家子氣也!劉恒的妻子們也不奢侈。慎夫人想穿街上流行的拖地裙,可一聽需要多費布料就不做了。
劉恒及其夫人們生活簡樸,所以國家能夠一再減免稅賦,實行全世界最低的稅率。正是后來李隆基所說“吾貌雖瘦,天下必肥”的道理。其實,逆命題也成立:宮中雖肥,天下必瘦!
所以,天下普遍滋潤!劉啟后期,盡管人口成倍增加,有的地區(qū)增長四五倍,各郡縣糧倉還是滿滿的,只好露天堆放,中央糧庫的糧食多得發(fā)霉?;始荫R苑的馬多達30萬匹,百姓的馬拴滿大街小巷,如果騎母馬會覺得丟臉。國庫存錢太多,以致串錢的繩子生蟲,散錢多得無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