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龍:禮崩樂壞上千年(1)

中國盛世 作者:馮敏飛


關(guān)于“文景之治”的來由,我想簡要追溯到上一章。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為把寵愛的褒姒立為后,廢正后申侯之女,并要殺太子宜臼,激起反抗。申侯聯(lián)合繒國(今山東棗莊)和西方的犬戎(今甘肅靜寧),一舉攻克鎬京,將幽王殺于驪山下。隨后,晉、鄭、衛(wèi)、秦等諸侯國聯(lián)軍又將犬戎打敗,擁立姬宜臼為周平王,遷都雒(洛)邑(今河南洛陽)。因為西安與洛陽一西一東,后人便將此前的周王朝稱為“西周”,此后稱“東周”。出于同樣的邏輯,后來又區(qū)分有“西漢”與“東漢”。

西周崩潰的結(jié)果,帶來一個截然不同的局面,簡而言之: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這詞遲至清朝才產(chǎn)生,可幾乎專門用來指東周,也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重大破壞。你看:周公是人臣,即使攝政,俟成王長大就主動還位,坐回臣的行列,不篡奪天子之位。你看:蔡叔等人叛亂,天子一聲令下,叫哪個諸侯出兵哪個諸侯就出兵,很快將叛亂平定。你看:晉國侯的宮殿超過禮制規(guī)定,康王派使臣去批評,他乖乖地糾正??墒乾F(xiàn)在,你看:申侯居然敢反過來殺天子,而點燃烽火也沒人前來救援。再看:禮制規(guī)定大夫的城墻不得高于三尺,可是魯國三個大夫的城墻都超過,剛攝相事的孔子要求他們將超出部分隳了,居然遭武力抵抗,反而使孔子斷送政治生涯。

那個時代,從文化角度看,正因為沒有專制,所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堪稱黃金時代。從社會政治角度看,只有一個“亂”字:邦無定交,土無定主;朝約婚姻,夕結(jié)冤家;明為盟友,暗為仇敵,戰(zhàn)亂不休。

說來其實很自然。俗話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意思說:第一代人是親兄弟,第二代表兄弟,第三代就基本沒什么親戚感情。西周開始分封的時候,那些諸侯不是親兄弟也是開國功臣,跟天子當(dāng)然很親,很感激,很忠誠。下一代,親情必然疏淡一些,感恩也不同——因為他繼承其父,而不是直接從天子那里接手,這樣對天子的忠誠度也就自然減弱一些。再下一代,再淡化一些。如此下來,經(jīng)過幾代十幾代淡化,還能殘剩多少親、多少恩、多少忠?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螞r,你周王也不是個個像成王、康王,而像厲王、幽王的倒不少。一家之父母如果像成王、康王,那么子女爭吃爭穿可以請父母做主。如果像厲王、幽王,那只好兄弟自己大打出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這樣,天子衰落得跟廟里的泥塑菩薩一樣,形同虛設(shè),諸侯之間爭權(quán)奪利,你死我活,烽火連天。

春秋初期天下有170多個諸侯國,最后只剩下“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之類,你想象他們相互間的拼殺多么殘酷。

不僅如此,除了諸侯間征戰(zhàn)不已而周天子無力阻止外,原來的經(jīng)濟、文化也出現(xiàn)全面解體現(xiàn)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