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然搞不清楚安德魯·韋克菲爾德進行這項研究的真實動機與想法。但是,就像本章開篇故事中所提到的斯坦利·伯倫特一樣,我們也懷疑韋克菲爾德是否確信自己在體面地做事、是否在誠實地工作、是否沒有受到律師所支付的80萬美元的影響。然而,與那些真正獨立的科學家不同,他缺乏對疫苗接種與孤獨癥之間存在某種相關的不利證據(jù)進行探索的動力,也缺乏對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解釋的動力。事實上,已有5項重要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孤獨癥與疫苗接種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這項疫苗接種在2001年終止,卻沒有帶來相應孤獨癥患病率的降低)。這種相關不過是巧合而已,事實上對兒童孤獨癥的診斷通常發(fā)生在他們進行疫苗接種的同一年齡段。19
制藥企業(yè)不斷給醫(yī)生送出的小禮品
就像科學家一樣,醫(yī)生也認定他們誠實正直的職業(yè)操守不容損害。但是,每當醫(yī)生們接受了資助或者其他獎勵來設計某項實驗或程序,要求對他們的一些病人進行臨床實驗,或者要求他們在處方中開出某種并非比舊藥好或者更安全的昂貴新藥時,他們便會在病人的福利和自己的個人利益之間進行權衡。自身的盲點會讓他們將天平傾向有利于自己的那一端,并且對此加以辯護:“如果一家制藥公司贈送我們鋼筆、記事本、日歷、午餐、酬金或者小額咨詢費,為什么不可以接受呢?當然,我們不可以被飾品和比薩餅所收買。”調查表明,醫(yī)生們認為,小禮品比大禮品在道德上更容易被接受。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為此達成一致,允許接受來自各制藥公司的禮品,只要單個禮品不超過100美元。然而,有證據(jù)顯示,大多數(shù)醫(yī)生受到小禮品的影響遠大于大禮品。20制藥公司很清楚這一點,為此他們可能會增加市場營銷中對醫(yī)生的投入,從1999年的121億美元到2003年的220億美元。這相當于多少小禮品!
大型制藥公司在小禮品上花費如此之多的原因早已為營銷者、說客和社會心理學家們所熟知:接受小禮品喚起了某種潛在的互惠欲望。富勒刷子公司的推銷員們早在20年前就深諳此道,當時他們首先采用了“打開門路”的技巧:向家庭主婦贈送一把小刷子,她便不會將你拒之門外;一旦你沒有被拒之門外,她便更有可能邀請你進屋,并最終購買你那些價格不菲的刷子。羅伯特·西奧迪尼曾經(jīng)對影響與說服技巧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系統(tǒng)地觀察了印度教克利須那派教徒們在機場募集資金的情況。21請求那些充滿倦意的旅客捐贈往往是不能奏效的;那些教徒的做法只會激怒他們。于是,克利須那派教徒想出了一個比較好的主意:他們走向目標旅客,將一朵鮮花放到他們手里或者別在他們的夾克上。假如這位旅客拒絕接受鮮花并且試圖奉還,教徒便會表示異議并對他說:“這是我們贈送給你的禮品?!敝挥械搅诉@個時候,教徒才會請求捐贈。此時,他們的要求往往會被接受,因為作為禮品的鮮花已經(jīng)使得那位旅客產生了負債感和義務感。如何來償還那件禮品呢?用小額的捐助或者購買一本令人著迷但價格過高的《薄伽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