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大人不姓“和”(3)

和珅:二號人物 作者:紀連海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鈕祜祿”這個姓氏的稱謂曾幾度變化:遼代稱“敵烈氏”,金代稱“女奚列氏”,元代稱“亦氣烈氏”,明代開始稱為“鈕祜祿氏”。

說起來,“敵烈”原本是遼、金時期游牧于今蒙古國東部克魯倫河下游的一個中國古代游牧部族,亦有迪烈、敵烈、敵刺、敵拉、迪烈、迪烈德、迭烈德、達里底得等翻譯名稱。

敵烈部分布在臚朐河(今克魯倫河)下游南北,西接韃靼(阻卜),東鄰烏古,內分八部,故又被稱為敵烈八部。以游牧、漁獵為業(yè)的敵烈部可能來源于北朝時的地豆于部。敵烈部與其姊妹部落烏古部并稱為契丹北邊大部。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神冊四年(919年)征服烏古部后,敵烈部于天顯五年(930年)降遼,此后叛服不定。統(tǒng)和十二年(994年),遼圣宗命蕭綽與蕭撻凜經(jīng)略之,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年),蕭綽在敵烈諸部建立鎮(zhèn)州、防州和維州三城以鎮(zhèn)脅敵烈諸部,并西捍韃靼。此后,敵烈部方才真正臣服遼朝。遼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置烏古敵烈部都統(tǒng)軍司。壽昌二年(1096年),又將敵烈、烏古部遷于烏納水。金朝滅亡遼朝后,耶律大石率余眾西遷中亞,敵烈部亦有一部分隨其西遷,余部降金。金朝后將敵烈部同烏古部東遷至龐葛城(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其后,敵烈部逐漸與當?shù)鼐用袢诤希瑪沉也恐苍俨灰娪谑窌鸬?,是“女奚列氏”這個龐大的部落家族。

金朝時期,“女奚列氏”這個龐大的部落家族人口眾多,勢力強大,在金國時期出政為官者、執(zhí)旗掌軍者不在少數(shù)。其中,比較知名者有先后擔任刑部員外郎、戶部郎中、太子左諭德、諫議大夫、提點近侍局、保大軍節(jié)度使、翰林學士、參議陜西路安撫司事的金中期的女奚列守愚和擔任同知會州事的金末期的女奚列甫家。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與女奚列甫家同一時期的,曾經(jīng)先后擔任西寧州刺史、通遠軍節(jié)度使、隴安軍節(jié)度使、金安軍節(jié)度使、最后在蒙古滅金的戰(zhàn)爭中寧死不屈的女奚列資祿本是漢人,名張資祿,生前因功被金朝皇帝賜姓“女奚列氏”——由此可見“女奚列氏”在金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蒙古滅金之后,金朝皇帝眼中的強悍姓氏“女奚列氏”被蒙古人稱為“亦氣烈氏”??赡艹鲇谑妨嫌涊d匱乏的原因,當然也有可能是真的“亦氣烈氏”本身已經(jīng)失去了往昔強悍的原因,“亦氣烈氏”在元朝的史料中很少見諸記載,更別說曾經(jīng)出現(xiàn)哪些名人了。

時至明朝,“亦氣烈氏”被改稱為“鈕祜祿氏”。因為人口眾多而分布在不同地域的鈕祜祿氏,在日后清朝編寫的《御制八旗氏族通譜》中又往往被分為“長白山地方鈕祜祿氏”和“英額地方鈕祜祿氏”兩支——前者以努爾哈赤手下的五大開國功臣之一的額亦都為始祖,后者則分別以賴盧渾、噶哈察鸞為始祖。其實,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御制八旗氏族通譜》便可知道,這兩支鈕祜祿氏都是同一個祖先——索和濟巴顏的后代。而且,從索和濟巴顏起,直到他的曾孫薩爾都巴圖魯,四代人都是居住在長白山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