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在今天,梁漱溟先生已經被人們視為中國的圣賢,是最后的儒家,是哲學家,鄉(xiāng)村建設的代表人物,是毛澤東的諍友……也許這一切成就,都可以在梁濟那里找到源頭。他的“尸諫”影響了梁漱溟,成為最有警示性的家教,那就是“道德理想和卓立精神”。梁漱溟因此一生都很少顧及自己,而是為國為民。在《這個世界會好嗎》中,美國學者艾愷問梁漱溟:“您認為您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是什么?”梁漱溟回答道:“大事一個就是為社會奔走,做社會運動。鄉(xiāng)村建設是一種社會運動,這種社會運動起了相當的影響?!彼逃约旱暮⒆右彩恰安灰潯?,“不僅貪圖的事不應做,貪圖的念頭也不要起”。他把“不謀衣食,不顧家室,不因家事而拖累奔赴的大事”當做家訓。他自己一生不斷追求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么活著;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
在一個世紀以來反復的中國社會里,梁漱溟先生是少有的能給我們中國社會以安慰和信任的人了。學者林毓生認為,梁漱溟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家。梁漱溟在反傳統(tǒng)的浪潮中挺身而出,倡言中國文化經過調整還能繼續(xù)存在并復興,他相信中國本身擁有走向現代化的力量。是梁漱溟,而不是別的什么人,更足以與魯迅構成表面對立、其實互補的兩極。他們一位是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批判者,一位是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發(fā)揚者。梁漱溟說:“我愿終身為華夏民族社會盡力,并愿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永久信賴的一個人?!彼龅搅俗约核f的。
五
但這并不表示他薄情,相反,他對自己的兩個兒子的教育可圈可點。他給兩個兒子取名培寬、培恕,因為“寬恕是我一生的自勉”。像父親一樣,梁漱溟也很注意培養(yǎng)兒子們的個性。他對長子培寬有“多年父子如兄弟”之誼。梁培寬回憶說:“父親對我完全是寬放的……我在父親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種精神上的壓力。他從不以端凝嚴肅的神氣對兒童或少年人……先父認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他不同意的,讓我曉得他不同意而止,卻從不干涉。”一次梁培寬考試得59分,曾拿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八豢戳艘谎郏陀诌€給了我。”梁漱溟長年為社會奔走,居無定所,無暇顧及家庭,兩個兒子寄居親戚家,他就要求長子培寬多帶帶弟弟培恕,讓培寬“研究研究恕之受傷或受‘病’在何處,當如何藥之”。
即使在他奔走忙碌的空隙,梁漱溟也會和兩個孩子一塊聚聚?!皟扇齻€星期,會接我們過去和他聚會,他的朋友、學生來找他,無非談論的是關于國家、社會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