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的強大挑戰(zhàn)面前,英國終于喪失了300年來世界黃金集散地的寶座,逐步演變成純粹的交易中心。
不過,倫敦在黃金定價方面的優(yōu)勢并未被弱化。英國人已經(jīng)看明白了一個大趨勢,由于全球美元的長期超發(fā),在黃金市場中掌握著巨額資金的金融機構(gòu)和市場投機者,已經(jīng)在資金實力上大大超越了實物黃金的最終需求者,英國只要牢牢抓住金融資本的投資需求,就遠比控制黃金供銷渠道更為有利可圖。與其做黃金實物的世界搬運工,不如當(dāng)國際黃金價格的定價者。
一句話:讓瑞士人去干體力活,自己來做老板。
如果將倫敦和瑞士的組合看做是“前店后廠”模式的話,倫敦就是做商業(yè),而瑞士就是搞生產(chǎn)。倫敦利用其歐洲金融中心的有利地位,搖身一變成了黃金的定價中心,將運輸、倉儲、化驗、精煉等苦活兒累活兒外包給了瑞士,倫敦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拓展黃金投資商的渠道,以及為他們量身定制各種產(chǎn)品,將黃金市場清算的賬本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將提貨交割這等瑣事交給瑞士去處理。
瑞士雖有小姐的心,最終卻是丫鬟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