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后的3月15日,賈國宇案開庭。她的父親坐在原告席上,賈國宇這一天上學去了。庭審中賈國宇的父親吃了多次速效救心丸,旁聽席上的母親也心神不寧。法庭最后判決,原告賈國宇獲得賠償27萬多元,其中包括精神損害賠償金10萬元。這是中國法院判付的第一筆精神損害賠償金。
2000年6月,最高法院制定關于精神賠償使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其中明確規(guī)定,對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的,可提起精神賠償。
賈國宇在宣判當年參加了高考,但是她已經不能報考自己最喜歡的英語專業(yè)。后來他考上了一所大學,讀的是數(shù)學系。因為害怕陽光,賈國宇每天上學仍然需要戴著帽子和口罩。
在北京的中關村,銷售電腦的公司越來越多。進入20世紀90年代,電腦由辦公室逐步開始進入家庭。鄧賢是最早用電腦寫作的一批作家。使用電腦后,鄧賢寫字速度從每小時1 500字提高到3 000字,他感覺到“生命內涵因此擴大若干倍”、“比別人多活了一次”。
最初家用電腦的使用者是一批記者、作家和科技人員,平時以寫稿為生的文字工作者,經常要改稿抄稿,電腦快捷的輸入與編輯功能,加快了很多人的工作進度。
鄧賢后來用電腦完成了《中國知青夢》一書的寫作,他回顧用電腦的歷程時說:“原先并沒有買電腦的打算,更準確地說是沒有這筆錢,只是跟朋友看看,滿足好奇心,誰知一看就不可收拾,我心里有個強烈的聲音說:你不能沒有電腦!”這一年,電腦商在中國銷售出100萬臺電腦,進入家庭的電腦累計已達300多萬臺。
5月,首都體育館北1 500米,出現(xiàn)了一家名叫瀛海威的網絡公司,它是中國最早的互聯(lián)網接入服務提供商。瀛海威公司的創(chuàng)立者是32歲的張樹新,她后來這樣描述創(chuàng)業(yè)時的情形:“我是憑直覺撞入互聯(lián)網的,當時沒有明確的目的,也沒有想清楚做什么,只是感覺到我們這群人要想獲得很好的商業(yè)機會,一定要做一件迎合經濟變化的事情?!?/p>
很快,瀛海威就有了4萬多用戶。但在當時的中國,人們對互聯(lián)網還非常陌生。在一個專題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瀛海威的員工正在介紹什么是互聯(lián)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