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的“獻圖”之局——一次暗殺的失敗與偉大
公元前227年的一天,燕國太子丹與門下的眾賓客身穿白衣、頭戴白帽,久久地肅立在風寒浪急的易水之濱。
這并不是一次常規(guī)的祭禮,而是一次悲壯的踐行。準備渡河前往秦國的旅人不是別人,正是日后留名千古的史上第一刺客——荊軻。
前來送行的人都知道,荊軻即將走上一條不歸路。這條路的盡頭,不是全身而退,加官晉爵,而是功敗垂成,萬劫不復。因為在強大的秦王面前想做到全身而退,想想都是不可能的!
但無論如何,哪怕注定要失敗,即便碎尸萬段,荊軻也要舍命一搏。對于他來說,人生好像注定了一些事情,必須去面對。
眾人跪拜完路神,離上路的時間便越來越近了。荊軻望著自己昔日的至交——高漸離,一幕幕往事在他的腦海中回放。
還是年少輕狂之時,他曾上書衛(wèi)君談論治國之術,卻未能指點江山,抒發(fā)心中的那一腔書生意氣;他曾云游四海,卻迷失在每一道風景的最深處,未能尋找到人生的意義;他也曾與人論劍斗武,卻從未遇見過深入內心的知己,直到在燕國和殺狗屠夫高漸離萍水相逢。
高漸離善于擊筑,筑聲沉郁蒼涼,恰似荊軻的心境。那段友情歲月中,酒酣耳熱時,高漸離擊筑,荊軻隨之高歌,唱罷又相對而泣,旁若無人。
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這一對瘋子,只有燕國處士田光極有遠見,他看出了荊軻瘋癲之外的那份遠大抱負,力排眾議地將這個一文不名的“瘋子”引為上賓。
現在,為了一個精密而悲壯的復仇計劃,對荊軻恩重如山的田光已經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不僅如此,在荊軻隨身攜帶的匣子里,還裝著燕國另一員大將血淋淋的人頭。
一切都要從燕國太子丹的遭遇說起。
在秦國滅掉韓國之前,太子丹曾作為人質入秦,在那里受盡了屈辱,后來歷經輾轉和磨難終于逃回了自己的國家。秦國想要吞并六國的野心令太子丹整日坐臥不安,眼看秦軍即將逼近易水,他更是如芒在背。
于是太子丹向太傅鞫武求教,鞫武也只是勸誡他不要因為心中的怒火而輕舉妄動,應該靜待時機,先聯(lián)合各諸侯國的力量,再見機行事。
不久,大將樊於期從秦國逃往燕國,太子丹心中又燃起了復仇的火花,便請?zhí)调段淞硐肽軌蜓杆偕?,挽救燕國的策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