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的可憐之處就在于,正在一步步不由自主的,遠離了自然,失去了自然。人類進入后工業(yè)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就開始不斷惡化與日益對立。人類的腳步走得太快,心靈走得太慢。人,只有回到自然,才會回到生命人本身。回歸自然追求純真之本色,乃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豐富多采的體現(xiàn)。無可否認,從某種意度上來說,現(xiàn)代人作為一種動物對后代負責能力銳減弱,自然意識的淡薄。工業(yè)文明掠奪走了詩意的樂園,這個精神樂園是與宇宙大自然和諧的,與人類社會和諧的,與人的心靈和諧的。在太過喧鬧、浮躁和噪雜里,人漸漸地失去生命的活力和色彩。人類的心靈禁錮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里,無法在自然的撫育中得以成長。人類潛意識中有對大自然的依戀,在自然面前,人類變得柔軟。
美國作家梭羅說,我要把人看做大自然的居民,甚至大自然本身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社會的一員。1845年春天,他放棄了繁華的城市生活,在一個人跡罕至的瓦爾登湖畔的叢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想以此來證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簡樸、更從容,不必為追求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達而放棄人為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锻郀柕呛芬约瓣P(guān)于它的一切,給我的是無盡的聯(lián)想。梭羅并非是那種逃避現(xiàn)實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之人,他的隱居是因為其厭倦了物欲橫流的塵世生活,不愿沉浮于名利場之中,力圖親自踐行一種簡樸生活,找到回歸自然的純真感受。
于是,我更親近自然。
我深切地感受到那種親近自然,簡單的生活方式。這也留給我一個問題,人在這個世界上,究竟需要些什么。我們可否采取一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生存?也許不能舍棄一切去曠遠的瓦爾登湖,但我們至少可以少些欲求,多些給予,接受大自然的萬事萬物,讓生命融入其中……其實,只需要那么一點時間,人是能夠與自己、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里所說的:“人所需要的必須品其實并不是很多”。在如水的月光下,周圍是平靜、自在、坦然、碧綠的湖泊,月澄無影,麥草青青,流水靈動。守一湖清水,不帶手機,不上網(wǎng),不看電視,讓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平靜下來,細細地回味。讓生命恬淡成一泓波瀾不驚的湖水,告訴自己:水窮之處待云起。
在現(xiàn)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進入不廢大道的自然之中呢?在這個物質(zhì)化的世界上,我們只有尋找精神上的瓦爾登湖,去體驗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感受,拂去一切陳浮灰塵,用宗教般的虔誠感情投入生活,嘗試學會簡單地生活,人是被限制得最多的動物,過分的、無休止的物欲追求,使得人類反而失去了應(yīng)有的閑暇與從容,變得更加欲壑難填。
山水的澄凈和清新的空氣,無疑是醫(yī)治現(xiàn)代人情感疲軟的良藥。人類對內(nèi)心的樂觀需求變得冷酷無情,因此人類必須恢復那孩童們的天真無邪。人的心靈的世界里,應(yīng)該有云的飄逸、風的柔和、森林的生機、湖水的靜謐、群山的雄偉、大海的蔚藍、江河的奔流、星月的燦爛、大漠的蒼茫、落日的磅礴、雄鷹的翱翔、百靈的婉轉(zhuǎn)、小草的纖巧、古木的聳然……在自然的融化里,人類的貪、嗔、癡、愛、喜、怒、哀、思、悲、恐、驚,便漸漸消失……
是的,自然是靈魂所在。
回歸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個自然中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處,領(lǐng)略自然的真諦。懷著一顆敬畏、悲憫之心坦然面對自然,且把自己還原為大自然的一分子,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變成美的生活藝術(shù),自己耕作,自己收獲,感受四季的變化,為春天的到來而歡欣……在這里,我們體驗到的是那簡單、和諧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