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明時期,印度就已經(jīng)高度社會化,但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時,印度社會反而像歐洲中世紀那樣出現(xiàn)了組織和文化倒退,直到幾百年后才又恢復了繁榮。
歷史本無對錯可言,只是事實的陳列,把雅利安人入侵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沒有必要。
令印度人感到意外的是,承認印度河文明的事實并沒有降低他們的身份,反而讓印度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地位更高了。首先,他們擁有了一個比歐洲人更古老的文明,其次,他們還分享著雅利安人的血統(tǒng)。于是,在半推半就之間,他們終于從心理上接受了印度河文明。
當人們承認了雅利安人入侵之后,下一個問題也隨之誕生:這個古老的文明為什么會無法抵抗雅利安人?
答案是:入侵者來到的時候,當時的社會恰逢衰敗。
仿佛是一個果實會成熟,也會熟透、腐爛一樣,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印度河文明并沒有繼續(xù)擴大影響,而是開始收縮,科技上也沒有大的創(chuàng)新,最終變得碎片化、無足輕重了。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一個不解之謎,雅利安人只是利用了其中的空檔期,趁古文明衰落的空檔,恰好來到了印度。
幸運的是,從現(xiàn)有的證據(jù)看,雅利安人的到來并不是以屠殺開篇的。證明印度河文明被屠殺的例子并不多,除了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出土了不少意外死亡的骸骨之外,其余地區(qū)看不到屠殺的痕跡。而摩亨佐·達羅的骸骨也不一定是雅利安人干的,很可能來自于印度河文明內(nèi)部 的沖突。
雅利安人是幸運的,他們來到印度時,發(fā)現(xiàn)這片廣袤的次大陸上雖然已經(jīng)有人居住,但這些人卻缺乏抵抗他們的手段,比起他們在草原上的拼殺,印度人是溫和的。雅利安人發(fā)揮了游牧者的天性,盡情馳騁著,趕著馬兒開拓著新的領(lǐng)地,凡是馬所到的地方,就宣布為自己所占有。開始,他們只在印度的西北部 活動,后來渡過了一條條從喜馬拉雅山流下的河流,逐漸占領(lǐng)了整個印度的北方地區(qū),最后渡過了恒河,向南方的高原和海濱挺進。
幾百年后,整個印度次大陸都已經(jīng)被納入了雅利安人的控制之中。他們建立了無數(shù)的國家,到后來,已經(jīng)沒有新的領(lǐng)土可供占領(lǐng),于是雅利安人之間開始了南征北伐,互相爭斗。這時候,印度歷史進入了它的下一個篇章 :十六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