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簫嘯(之二)
六君子中,有兩個四川人,其一為綿竹的楊銳,另一為自貢的劉光第。
楊銳曾為張之洞的幕府,和其兄楊聰,被稱為蘇轍和蘇軾在世。甲午戰(zhàn)爭后,慈禧要辦六十大壽,挪軍費修頤和園時,太監(jiān)寇連才阻諫被殺,再無人敢言,獨有楊銳上奏,疏中有“齊頃公敗于鞍,七年不飲酒食肉,越勾踐敗于會稽,二十年臥薪嘗膽”之句。慈禧看后甚為惱怒,要恭親王奕將其充軍,奕答道:“言官無邪。”才得幸免。
而劉光第父死家貧,母親在艱苦卓絕中送他讀書,他亦發(fā)憤,往往三更回家,雞鳴即起。后來他21歲得童子試第一,23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為官京師。他在軍機處被捕,未加審訊慈禧就下了即行處斬之命,劉光第嚴詞詰問:“未訊而誅,何哉?”在赴刑路上更說:“吾屬死,正氣盡!”劊子手按他跪下,他崛立不從;受刑后頭被砍了,身軀還挺立不化,圍觀人群莫不驚心,有人拿出香蠟紙燭為他招魂。
大約真是虎父無犬子,劉光第的嗣子,竟然伏著爹爹的尸身痛哭了一日一夜而亡。
六君子中,最壯懷激烈的應(yīng)該是楊深秀了。他生于耕讀之家,讀四書,念五經(jīng),十年寒窗倚霜雪,終于一朝登金榜,12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慢慢走上仕途。他為官極為方正廉潔,取予之間,絲毫不曾出入。在做御史時,他家里仍然很窮,衣食有時都供應(yīng)不上,只有靠詩文自給,在京城住二十年,惡衣惡食破車老馬,頗有古君子之風。
戊戌事變,山雨滿樓,譚嗣同坐家待斃是等死,而楊深秀則在慈禧滿城抓捕之時,犯顏直諫,要她撤簾歸政,這無異于是尋死,雖是螳臂當車,但猶讓人想起他當年在山西書院中講《尚書》時高談雄辯的慷慨。而光緒被囚,康梁渡海,他竟然還打算前往南苑,說服董福祥興兵勤王,“動以忠義,俾救主上”,可惜未成即被抓捕。他9月24日被捕,三天以后即被押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砍頭,時年49歲,是六君子中年齡最大者。
楊深秀的尸體,縫了八針才將頭顱與身體連綴,由其長子黻田收殮歸鄉(xiāng)。據(jù)說,楊深秀在京還有一妾,在他出事后自縊身亡了——其實是在混亂中逃離了京城,后又輾轉(zhuǎn)曲折回到聞喜,與黻田的妻兒生活在一起。其俠其義,絲毫不讓小鳳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