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熱血沖腦,也受經(jīng)驗所限,看不清康有為這層意思在所難免——或者即使看得出也揣著明白裝糊涂,正好從慈禧手里面把權(quán)力收回來,但是慈禧不可能看不出這個把戲,要知道,她可是兩次垂簾聽政的人,而且以她的眼力和歷練不可能看不透這一點。
開制度局的路子,當(dāng)然是行不通的,別說慈禧不會支持,就連朝廷大員和各省督撫都不會答應(yīng),因為最先架空的是他們的權(quán)力,打爛的是他們的飯碗和烏紗帽——也幸虧行不通,如此草率魯莽之舉,在一套班子之外另起爐灶,勢必亂成一鍋粥,于國于民都沒好處。
在制度局沒開成之后,康有為又另生門路,要設(shè)懋勤殿,懋勤殿用人不受品秩所限,設(shè)在宮中,只對皇帝負責(zé),明里是決策咨詢,實際上等同于政策制定。如此一來,軍機處、總理衙門都將變成單純的執(zhí)行機構(gòu)。懋勤殿在深層的意思,就是調(diào)兵遣將的人事問題,如果它得以實現(xiàn),慈禧的權(quán)力來源又在何處呢?滿朝文武百官和千萬地方官員又聽命于誰呢?
9月14日,為了說服慈禧開設(shè)懋勤殿,光緒前往頤和園,并在那里住了五天之久。當(dāng)光緒向慈禧提出這一請求時,“太后不答,神色異?!?;光緒再提,她便怒斥:“諸臣者,皆我多年歷選,留以輔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何物康有為,能勝于我選用之人?”
事實上,慈禧何人,早在變法的第五天,她就迫使光緒連下了三諭,控制了人事和京津軍政大權(quán)——由此看來,光緒沒給康有為大一點的官職,也并非不想,而是不能也。
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康有為人性的孱弱可以說俯拾皆是,譬如這時懋勤殿沒開成,光緒給軍機四卿之一的楊銳下了一道密詔,要他拿出一個能調(diào)和新政與慈禧矛盾的折中方案,意思很明顯,他既想把新政繼續(xù)下去,但是又不想因此而得罪太后,然而康有為卻篡為如下:朕維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能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大臣而進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極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可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與諸同志妥速密籌,設(shè)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特諭。
康有為絲毫不提拿方案的事,而是夸大皇帝危機,要眾人設(shè)法相救,還把自己的名字偷加到眾人之前,很顯然康有為是有意渲染慈禧與光緒的威脅,而很早之前,在最早上光緒的折子里,他就在挑撥光緒和慈禧的關(guān)系——因為有了他們的嫌隙才會有他騰挪的空間。而此時的光緒,或許是感受到了慈禧的威脅,或許是感受到了康有為的唆使,他并不想讓康有為參與制訂這個方案,而是讓康有為迅速離京,外放上海督辦官報局,以安慈禧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