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本的流通概觀
在哈佛大學商務管理研究生院的W.J.薩蒙教授以及慶應義塾大學商務管理研究生院的古川公成教授的指導下,哈佛大學商務管理研究生院的D.懷利研究員出版實例教學法《伊藤洋華堂》,下面便對本書所述見解進行介紹,以理解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這段時間“華堂的經營體系”,加之前文所述的田島先生關于日本流通和革新方向的見解,對于概觀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日本的流通歷史有很大幫助。該書的實例教學法便是采用了華堂在80年代著手進行的“業(yè)務改革”,特別是“單品管理”方面的方法。薩蒙教授對于伊藤社長以及作者的華堂業(yè)務改革方面作出以下評論。
“店到店、項目到項目,即每一家店鋪、每一個單品都要努力獲得顧客的支持。要讓包含兼職人員在內的所有員工都從工作中獲得快樂。這種工作方法、思維方式正是高辭職率的美國應該借鑒的地方。在日本復雜的流通機構中,比如生鮮食品,從田間、漁港到進貨冷藏、冷凍直至食用為止一系列流程都要力圖進行改善。而服裝類方面,要從日常退貨中找出避免退貨的進貨方式。為了促進分權化,可以利用電腦來提高銷售運營的精準度,這也可以稱為計算機銷售。這些活動既是微觀管理,同時也是微觀市場運營的實踐。如能長期堅持這種自我革新,必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p>
接下來將介紹這種實例教學的核心部分。
1964年至1980年
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會,全日本10%以上的人口都集聚于東京。首都東京成為日本向全世界展現(xiàn)自己從戰(zhàn)后的混亂時期重新崛起的大舞臺。日本終于有望成為世界產業(yè)界的一員,進入在國際舞臺上閃亮登場的準備階段,而這場奧運會正是日本改善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契機。整修街道,建設現(xiàn)代化高速公路,在東京配備大規(guī)模全新的地鐵網絡。
1964年至1970年日本人均小時工資上漲131%,但物價的上升率卻依然停在38%。GDP的年率、復利持續(xù)10.4%的增長。工廠隨處可以看到引進的現(xiàn)代化生產設備,耐久性生活資料的成本和價格都開始大幅下降。一般消費者開始享受這種未曾有過的購買力。消費者收入的增長部分,有很大一部分為了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的夢想被儲存起來,但剩余部分開始投入到家庭用車、電視機等多種多樣的消費中。在這期間,新形態(tài)的零售連鎖,特別是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涌現(xiàn)的各種企業(yè)不再受1955年的規(guī)定(‘百貨商店法’)束縛,取代了過去的中小零售商店,滿足消費者全新需求的同時擴大了市場。
1970年至1982年
70年代對日本來說是一個激蕩的時代。70年代初期,消費者的購買力開始產生非常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對于食品、服裝、家具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家庭支出所占比率減少,相反,自家用車、家用電器等電子產品、流行服飾、居住用品等方面的支出急速增加。
這種大好形勢同時也終止于70年代。1973年和1979年爆發(fā)的石油危機為消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首先是物價上漲,導致必要的發(fā)展受到抑制。對于一直以來高度依存于中東進口原油的日本來說,原油價格的急增直接導致能源相關聯(lián)的成本上升,零售店的利潤受到壓迫。由于原油價格以美元為標準,而1978年美元升值直接加劇了這一負面影響。最后,日本采取抑制進口、強化出口政策。至1982年為止,人均收入和物價都以每年6.2%上升。在這期間,GDP的漲幅一直停滯在4.4%左右。
對于那些大型的零售連鎖店來說,形勢更加嚴峻,在上述問題以外還不得不應對關于店鋪擴張方面的追加性法規(guī)制度。伴隨著零售業(yè)整體成長率的下滑,相對于大型商店來說,那些小規(guī)模的零售店鋪壓力分外巨大。結果在1974年實施了相對于1955年的‘百貨商店法’更加嚴格的‘大店法’,1979年施行了‘大店法’的改正法。法規(guī)規(guī)定,大型店鋪在未獲得臨近小規(guī)模零售業(yè)者許可的情況下禁止進行擴張。這樣,那些新開設大型的店鋪在準備階段就要花費3年左右的時間,拖得久的甚至還有花費15年的情況。至此,零售業(yè)的急速成長時代正式落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