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就在中國關起門來長達30多年的時日里,就在中國經濟進一退二的時候,外面的世界卻在一浪高過一浪的經濟大潮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繁榮景象。歷史賜予了那些和中國同處一個起跑線的亞洲貧窮國家和地區(qū)崛起的良機,卻從中國人身邊擦肩而過:日本從二戰(zhàn)后的廢墟上巨人般地站立起來,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亞洲“四小龍”從貧困中脫穎而出,令世界刮目相看;就連中國當年不屑一顧的東南亞國家,也都在快馬加鞭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當中國這個“巨人”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雷中幡然醒悟時,它已與世界時鐘相差了整整20年。
知恥而后勇,噩夢醒來是清晨。1978年,這個刻骨銘心的年代終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給中國又一次叩響自身命運之門的機遇。當中國人開始習慣用長在自己肩上的腦袋去打量和思考周圍的一切時,他們如夢初醒地發(fā)現(xiàn):
政治斗爭代替不了經濟規(guī)律;
振興中華的唯一出路:經濟興邦,富國強民;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的滋味,中國人民已經嘗夠!
貧窮就要受辱,受辱的歷史,中國人該改寫了!
1978年,歷史將這個標志中國命運走向的年頭永遠彪炳顯赫地刻在了中華民族史冊上。中國要走向持續(xù)、穩(wěn)定、高速的發(fā)展之路,當務之急就是要沖破計劃體制的狹窄的生存模式,走向市場經濟這個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背水一戰(zhàn)的社會主義中國,出路唯有一條,那就是走向市場經濟。
走出歷史誤區(qū)。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基本特征,并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條,誰要是對計劃經濟有一絲一毫的不恭,誰就要被口誅筆伐,帶上種種罪名,甚至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在神圣的計劃經濟光環(huán)籠罩下,中國形成了一種計劃經濟觀念,這種觀念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掣肘著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并時時警告人們不要逾越雷池一步。計劃經濟的觀念認定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公有制基礎上的經濟只能是計劃的,而直接的、包羅萬象的指令性計劃才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本質。國家什么都管,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計劃經濟的觀念把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統(tǒng)一說成是社會主義企業(yè)的本質。在這種觀念的束縛下,企業(yè)沒有也不可能有自主權,有的只是聽命于上級機關下達指令性計劃,實行物資調撥和統(tǒng)購統(tǒng)銷。計劃經濟的觀念放大了自然經濟觀念,衍生出產品經濟觀念,如“大而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觀念;“等、靠、要”的調撥經濟觀念;只管自己生產不顧市場需求的觀念;只追求產量產值不注重質量效益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