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之前,人們對中國未來要走什么路有過一番熱論。中共十八大得出了結論:繼續(xù)改革開放。新任總書記習近平在深圳鄧小平當年走過的路上提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下一步的問題是,用什么方法來推進改革開放?
摸石頭過河、頂層設計與地方首創(chuàng)
從經驗看,有過幾個辦法。改革開放早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那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方法論。最早與農村改革有關。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很多地方因農民常年貧困和吃不飽飯,在底層發(fā)生了包產到戶。安徽、四川等地針對這個現象,作了調查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地方政策支持變革。然后,中央連發(fā)五個1號文件給予承認和肯定。這是第一個典型的摸著石頭過河。
第二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是民營經濟。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后,過去在公社體制下磨洋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往哪兒去?國家和集體辦的企業(yè)可沒有這么大的吸納能力,于是民營經濟提上日程。最早的民營經濟也是從底下冒出來的,廣東的陳志雄包魚塘、蕪湖的“傻子瓜子”,都涉及雇工經營。過去的理念對此完全不能接受,以為與社會主義水火不容。當時中央高層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要多看一看,到1987年才給予政策上的承認。
改革進城之后,遇到的問題復雜了,牽一發(fā)動全身,所以大體在1986年的時候,開始對整個國民經濟體制,包括物價、稅收、商業(yè)、進出口、財政體制等等,考慮相互聯系,準備綜合性的總體改革方案,國家還專門設立綜合改革方案辦公室。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體制改革決定,就比較系統了,鄧小平說他的印象是一部新的政治經濟學。當時還沒有“頂層設計”這個詞,但已經有了這個內容。同時,系統的政治體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十三大前在中央直接領導下對此作了大量系統的調查研究,準備了方案,提交給十三大討論通過。
到了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了市場經濟問題,涉及的體制面更為廣泛,后來有了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50條,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提出要讓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
又過了十多年,應該是制定“十二五”的時候,正式提出來“加強頂層設計”,意思是改革不能互相打架,不能這里通了那里又不通,要有通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