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成見”尷尬的照片
攝影術的發(fā)明,改變了人們認知過去的方式。但照片又是一柄雙刃劍,在以其具象、直觀的屬性,為歷史敘事與研究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往往讓一些“歷史成見”面臨尷尬。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正史敘述里,在各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里,對抗日戰(zhàn)爭中正面戰(zhàn)場的描述語多輕蔑,國民黨正規(guī)軍的諸多對日大兵團作戰(zhàn)似乎可以忽略不計,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端賴敵后軍民的襲擾與游擊。說到國民黨正規(guī)軍的將士,要么在日軍的攻勢面前“不堪一擊”、“望風而逃”,要么就專與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作對,“制造摩擦”、“破壞抗戰(zhàn)”。這樣的敘事,深深地影響了幾代的中國人。
正因如此,十幾年前,當來自臺灣的老照片收藏家秦風先生,把一組組記錄正面戰(zhàn)場的照片在《老照片》里披露出來的時候,在讀者中才引起了那么大的震撼。如今隨著國共之間的和解,大陸這邊對正面戰(zhàn)場的記述已經越來越趨于客觀,各種相關的照片也盡可隨意呈現(xiàn)。但退回去十幾年,情況卻不是這樣,為了這些照片能不能披露、怎樣披露,編輯部同仁們真是費盡了思量。畢竟,這些照片在很大程度上直觀地顛覆了我們教科書中的許多成見。
其中,一幅國民黨軍隊的士兵在滇西作戰(zhàn)中冒著炮火硝煙,躍上龍陵城頭的照片(圖一),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不怕諸位見笑,乍見這張照片的時候,我腦子里冒出的第一個念頭竟是:“秦風先生別是搞錯了吧?”因為根據(jù)自幼接受的灌輸,在電影里、畫冊里和各種其他讀物里見到的,像這張照片上這樣奮不顧身沖向敵陣的,只有八路軍、新四軍和后來的解放軍。當然,這種疑惑只是轉瞬即逝的一個念頭而已,秦風先生作為一名職業(yè)的老照片收藏者與研究者,是不會跟我們開這種玩笑的。這張與我們以往的認知迥然有異的照片,不僅以其極具震撼的信息訴諸人們的視覺,更訴諸人們的情感,經由多年灌輸培育起來的對國軍將士的諸多偏見,正是在那一刻被化解于無形。
這就是照片的魔力!而且不用多,有時一張就夠。如果說上面這張照片,是以極具張力的視覺效果沖擊了我們的歷史成見的話,那么接下來這幅照片(圖二),卻不動聲色地向我們講述了平民庶眾面對時代變遷的另一種態(tài)度——一種有別于“宏大敘事”給定的態(tài)度。
1912年亦即辛亥革命后第二年的秋天,一位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走進了一家照相館,背對一面落地穿衣鏡,讓照相師傅為他拍攝了這張照片。又過了幾天,從照相館取回照片后,這位年輕人端詳著照片上的留影,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后腦勺,恍然若失,遂在照片的背面留下了這樣的題識:壬子秋八月,將欲剪發(fā),故用大鏡照后影,以留紀念。八月初三日即新歷九月十三日拍于勸業(yè)場樓上之麗芙照像館,計印二張,大洋八毛。